未来,国外公司的参与将更加积极,特别是来自于有能力提供新技术的经销商的参与。乙烯与煤炭转换技术的发展将在中国未来的石化工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六大经济国,其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2.23万亿美元。如果以购买力标准(PPP)为基础进行计算,中国的经济地位应排列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同样,中国的化学品市场增长趋势令人印象深刻,已达到2640亿美元的水平。美国化工理事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报告称,2005年,中国的化学品产量已超过了德国,其产值达到了223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化学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经济形势及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已开始逐渐趋缓,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仍保持着很强的增长势头。根据2006年初期的数据统计,中国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6%,而与整个亚太地区的增长率相比,亚洲的增长率不到6%,而世界增长率不到4%。据ACC预测,2006~2016年期间,如果中国周边地区和世界市场仍按照现有的基础发展, 那么中国的化学工业平均年产量增长率将为10.4%。
对于国外流程工业投资者而言,考虑到目前中国石化工业的规模,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对他们的诱惑更大。ACC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石化产品的进口大国,2005年,共进口化学品700亿美元,化学品贸易逆差达410亿美元。根据美国SRI咨询公司2006年中国报告预测,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尽管中国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但她仍将是一个化工产品的主要进口大国。SRI报告说,虽然中国石化工业基本上都由国营公司所控制,但在其石化工业中,仍有2000多个项目占有相当数量的外国投资。在世界排位前50位的石油和石化企业中,有40家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公司。与其它生产行业不同的是,这个行业的大部分外国投资者都打算将他们生产的化工产品供应给当地的市场。
在此期间,许多地方出现的了地区性的化工中心,例如在上海地区的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KPMG公司的一篇报告也值得引人注意,该报告称,一些国外领先化工企业,例如杜邦、陶氏、GE塑料、拜耳和帝斯曼公司都在上海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在2006年9月,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在该工业园区举行了新厂房的落成典礼。这一项目的总投资金额约18亿美元,到2009年完成全部投资,这是其在德国之外的最大投资项目。
同样,像BASF和壳牌石油公司也在不断地增加投资,扩大他们与中国国内大型企业合资公司的生产能力。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甚至将他们的全部业务单位搬迁到中国经营。例如,在2006年底,Celanese公司宣布,将在2007年早春,将其醋酸基业务全部搬迁到上海经营。Celanese公司希望到2010年,使其收入的20%和亚洲利润的30%分别增长30%和45%~55%。按此估算,到2010年,该公司在中国将获利6~7亿美元。
除了在中国东海岸工业中心分布广泛的活动之外,在今后的15年之中,中国政府希望开发内陆地区,大规模发展基础工业和开发工业项目,对各跨国化工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商机。中国的东海岸地区只占全国人口的40%,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却占60%。中国政府制订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其目标是使全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在一次采访活动中,Accenture公司(上海)的Adam Grimley先生说:“这是一个进军西部的战略,化工企业应紧随其内陆的客户。最大的机遇也许在于进一步专业化,政府将鼓励国营化工企业首先向内地搬迁,他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关于投资的考虑
中国已具备连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经济基础,SRI咨询公司的2006中国报告中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拥有大约7.61亿“经济活跃型人口”;
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技术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情况相差不大;
大量受过教育和都市化的人口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中国大约有1.4亿人口属于中、高档家庭的收入,每户每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约为6500美元。根据民意调查的预测,中等收入的家庭数量每年将以2~3千万数字递增;
基础设施和行政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中国的开放政策以及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进一步鼓励了国外的投资和发展;
科技和工程技术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大量的研发人员使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工厂。
尽管具有以上这些积极的因素,但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SRI咨询公司认为,在中国投资和运作还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面临着各种挑战:
能源短缺,资源有限;
中国越来越依赖于国外的石油进口,这会给地域政治带来一种潜在的风险;
地区性经济开发的不平衡;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强化措施比较薄弱。
中国国内主要厂商及其发展领域
乙烯
中国所有主要的乙烯生产厂将使用从国外工程公司引进的蒸汽裂化技术。目前,ABB-Lummus公司的工艺流程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已有一半以上的中国工厂引进使用。其它的技术转让公司还包括Stone & Webster公司、三菱公司、Kellogg公司和KTI公司。
在此期间,中国的乙烯生产工厂与国外技术转让公司的合作也获得了很大的推动力。例如在2006年9月,ABB Lummus全球公司与中国石化共同开发了乙烯回收技术,并按照规范要求,首先在其第一个生产基地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了聚合级乙烯。这就是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裂化厂,其所在地在中国广东省茂名市,其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为100万吨。该工厂也使用了ABB Lummus全球公司/中国石化裂化加热炉技术。
中石化在天津启动的乙烯项目投资260亿元人民币,由于陶氏化学2002年退出了这个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有意加入。这个项目将包括一个100万吨/年的乙烯工厂。同时,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正在与聚氯乙烯门窗生产商大连实德集团进行谈判,打算在大连建一个乙烯合资企业中石化最近获得了南沙精炼与石化合资企业的政府批文。该企业是与科威特石油(Kuwait Petroleum)合资建设的。该项目将包括一个100万吨/年的乙烯工厂。中石化还将在2009年完工一个乙烯工厂,这个乙烯工厂是与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和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合资建设的,位于泉港,是一家精炼与石化合资企业的一部分。中石化计划独资拥有的蒸汽裂解设备位于:上海漕泾、宁波、以及武汉。
中石化的乙烯产出2006年上半年增长了24.5%,达到303万吨,原因是包括与BASF和英国石油公司(BP)合资企业在内的新产能投产。中石化与BASF最近宣布了一个5亿美元的项目,以提高乙烯产能,以及扩大双方在南京的合资企业的产品系。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2007年初开始了成都精炼和石化项目的施工。这个项目是独资项目,投资210亿人民币,将包括一个80万吨/年的乙烯工厂。该项目预计2010年完工。中石油在抚顺也开工了一个类似规模的精炼和石化项目。中石油还在独山子建设一个蒸汽裂解设备,并且计划在兰州建一套裂解装置。
壳牌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是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合作的。该项目位于惠州附近,2006年初开始生产。其他今年完工的项目包括:一个10亿美元的异氰酸盐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到BASF公司和 Huntsman,以及包括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在内的中国合作伙伴,地点选在漕泾。陶氏公司也于近日宣布将投资2亿美元扩大张家港的环氧树脂产能。
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居高不下,已经促使中国政府和化工行业加大力度,通过中国最廉价最充足的天然资源-煤炭来生产更多的化学品。中国是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Uhde公司与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了煤炭气化生产工艺(SCGP),按照Uhde公司煤气技术部负责人的说法,中国至少已经建设了13家新的煤炭气化工厂,采用SCGP生产工艺。根据气化技术理事会(www.gasification.org)的在线数据表明,中国要在2005~2007年期间兴建18个主要煤炭气化项目。
中国政府鼓励采用新的技术,如煤炭液化以生产甲醇和二甲醚,来取得清洁燃料。鼓励政策促使中国的煤炭产区出现了众多小型甲醇和二甲醚项目。据新华社报道,中国2005年生产了540万吨甲醇,其中有350万吨是通过加工煤炭获得的;中国目前总产能将近900万吨/年的甲醇工厂正在施工当中,另有产能1000万吨/年的项目正在计划阶段。
规范一出,中海油与Choren工业公司建立了一家新的合资公司—Choren-CNOOC北京气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煤炭和生物体一类的固体原材料气化技术。
同时,中石化宣布,将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投资建设一个210亿人民币的煤制化学品项目。该项目将拥有430万吨/年的甲醇产能和300万吨/年的二甲醚产能。同时,陶氏化学和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北京)正在联合研讨榆林附近的一个烯烃项目,这个项目将基于加工煤炭获得的甲醇。与迅速发展的乙炔基聚氯乙烯工业相比,中国较为传统的煤基工业稍显落后。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