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29日,由弗戈工业媒体集团、PROCESS《流程工业》杂志主办的“弗戈制药工程国际论坛2012”在上海拉开序幕。此次论坛是继2009年天津、2010年北京、2011年上海成功举办后的第四届“制药工程国际论坛”,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内外大型药企、知名工程公司及制药生产解决方案供应商等37位专家在本届论坛上做了精彩演讲,400余名制药行业人士参加了本届盛会。
2012年初,《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明确至2015年末,医药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目标分别为年均增长20%和16%,医药市场面临着扩容、变局和产业门槛的提升,国内的制药企业将更加关注项目建设与改造、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有鉴于此,《流程工业》杂志2012年在上海继续举办广受业内认同的“弗戈制药工程国际论坛”,整合各方资源,满足听众对于制药工程项目建设及工艺创新方面技术进展的迫切需求。
本届论坛分为无菌制剂、固体制剂及原料药、信息化及自动化、生物制剂四大分论坛,从不同工艺的角度,全面解读了药品生产从项目设计、建设、运营、验证到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内容。
质量风险控制依然重中之重
来自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GMP部部长张华女士,做了《2010 版药品 GMP 认证常见问题及分析》的演讲。张部长对截至2012年4月底药厂GMP认证中发现的缺陷做了总结,主要的缺陷分布在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5个方面,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环节最为突出。
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质量理念陈旧,缺乏缺乏系统思维,质量体系缺乏良好设计,认为只要是新厂房、新设备就能通过认证,确认与验证工作流于形式,而这都归宗于没有掌握GMP的实质。二是不会运用风险思维方法,如共用设备、共线生产不会做可行性报告;最终灭菌注射液是否可与非最终灭菌注射液共线生产;未根据风险评估确定确认与验证的范围和程度等,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产品和工艺、设备的了解。三是缺乏数据支持,盲从检查员意见,如B级区与非洁净区之间设置一传递孔,供已熔封的安瓿从灌封间传出这类问题,企业由于缺乏研究数据,盲从意见。
张部长在演讲中重点提出了企业需要学会风险思维,虽然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无法改变,但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检测性却可以改变。另外,药企还需加大培训的投入,培养具有先进质量理念的人才。
关于无菌生产中洁净室的环境监测话题,华瑞制药的质量控制经理崔强先生作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他谈到,洁净室环境控制的实现依赖于:合理的厂房设计及维护,对区域进出通道的有效控制,物料和设备的质量保证,经验证的清洁/消毒规程,可靠的工艺控制,良好的日常维护性管理,有效的培训、人员考核/资质确认、评估计划以及文件管理系统等。
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正良先生也受邀作了《传统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的演讲,为听众带来了中药生产方面的质量控制经验。叶总在演讲中介绍了欧美对植物药质量控制的要求,“与欧盟传统草药的规定(可以简易申请,无需临床研究)不同,2004年FDA药物审批中心公布的植物药指南认为,新的植物药需要同化学药物一样,通过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对某一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获得上市批准。而在中国,SFDA也制定了涉及天然药物生产的一些规定,包括2010版GMP、2010版药典和2012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和欧美的标准相比,也独具中国特色。”对于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作为天士力集团FDA-CMC 项目总监,叶总引用了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申报FDA和国际化的探索实例,他认为现代中药和植物药的质量控制应该建立全产业链,全过程、在线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药材种植的种子开始,到提取、制剂全程控制质量。
验证是制药业的易经
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质量部验证经理王彦忠先生,介绍了《新版GMP对工艺设计、验证的新要求》,演讲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共鸣。对于新版GMP是否会造成大批达不到标准的药厂关闭的问题,王总说药厂数量可能会减少,但新建厂房和改造过程会使总体产能增加,经过这次改造,中国的制药行业将获得一次大的进步。只有从严的法规,才能促使广大药企持续性地提高生产质量,这就要求生产工艺非常稳定,工艺验证正是证明一个工艺是否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王总引用了质量管理大师Philip B. Crosby的观点,希望与听众共勉:“质量是免费的,虽然它并不是赠品,可是它的确是不花钱的。要花钱的是‘非质量’的东西,也就是那些一开始没把工作做对,而必须采取的所有补救措施”,“由于工作一开始就做对了,没有返工而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会被列入会计报表中‘利润’这一栏。”
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GMP部经理陈柏林先生,介绍了如何应用ICHQ9的风险评估工具创建无菌工艺车间的验证体系,陈经理在演讲中列举了很多药厂检查的实例,引用古代贤人智慧,给了在座听众一些思考和启迪。在创建验证体系方面,他提出尽量不要抄模板,要抄也要搞懂,要“知其然”;一定要将风险评估的成果和DQ、设备的制造、测试和验收结合起来。理顺因和果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且在实际行动中遵从这种逻辑关联。另外,他强调了继续用风险评估的好处:可确定定期再验证的周期;可制订重大变更后的具体验证方法;可制订纠偏之后的新的验证方案。他在演讲中感叹到,验证及其风险分析工具,就是制药工业的易经。
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势在必行
《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即是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此外,我国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医药工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提高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基于这种背景,2012年论坛继续并丰富了2011年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论坛”,希望在这一领域相对薄弱的中国制药企业,能够披荆斩棘,迎头赶上。
论坛邀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王迎利处长,介绍国家在“药品电子监管”方面的政策举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施行药品电子监管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的麻醉药品、特殊药品实时监控,并与公安机关进行联网和信息共享。第二个阶段从2008年开始,在特殊药品电子监管的成功经验上,开始着手对高风险品种的药品进行监管,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精神药品,从2008年11月1日开始,涉及了2471个品种,568家生产企业。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的要求,307种基本药品全部进行电子监管,截止到2012年5月底,已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的生产企业有2980家,基本占到了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2/3,批发企业已全部覆盖。
在医药企业自动化建设方面,浸心医药自动化领域多年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汤继亮教授,带来了《自动化与信息化——确保药品质量的必经之路》的演讲。汤老师提到,药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问题,已经不单纯是生产或流通环节,而关系到药品全生命周期。医药自动化生产和研究手段,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药品成本和加快新药研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汤老师重点强调了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环节,而在目前,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制药行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生物制药
在2007年一些美国的著名专利产品陆续过期后,生物仿制蛋白药生产工厂已公认为是中国生物技术投资的焦点。来自PM 集团中国公司的生物技术经理David Liu先生,与到会听众分享了在中国设计及建设现代化单克隆抗体项目的经验。他提出,在工艺系统供应商所开发的新技术不断引领下游工艺技术发展的前景下,唯有运用灵活可变的系统才可满足未来工艺发展。全球现有几乎90%的新建厂房会考虑多用途或合同生产方案,生产批次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并且实现智能操作。目前更多的一次性生物工艺系统正被应用或整合到生物制药生产中,而这些需要更简单的通讯,工艺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方法。此外,高度自动化的PAS和MES用于控制和管理生产工艺、物流、质量控制和公用工程等,使生产更为流畅和高效。
而在抗体药物生产工艺的最新动向方面,日挥株式会社生命科学组担当课长陈凯东博士在其演讲《生物制剂厂房建设经验分享》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些趋势包括:抗体药物临床试验用药生产工艺的平台化,一次性技术,纯化工艺的瓶颈化,抗体药物的高浓度化(从点滴,静注到皮下注射的转变),提高生产设备使用率,通过一次性技术缩小设备规模等。
本届论坛也邀请了国内最大的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质保部经理王辉女士,她带来了《疫苗工艺验证与质量提高》的演讲。王总指出,生命周期和风险评估的方法贯穿了产品/工艺研发与上市生产的过程,需要保证工艺在常规生产条件下持续的受控状态。在工艺验证中,需要注意关键工艺步骤、关键操作参数的定义以及验证关键性能参数。“工艺验证没有结束,只有继续。完整的工艺设计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工艺可变因素基础上,以达到理解工艺的目的。”
精彩继续
经过4年的积累和沉淀,“弗戈制药工程国际论坛”已成为《流程工业》杂志年度盛事和品牌旗杆。在传统媒体形式以外,《流程工业》一直在探索更加快速、准确、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的全新发展模式,弗戈制药工程国际论坛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论坛的举办以中国制药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希望以真正为国内医药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生产解决方案为最后的归宿。论坛结束,而思考和交流远没停止,期待2013年与您在北京的相约,精彩继续,激情依然!
图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先生为大会致开幕词
图2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GMP部部长张华女分析和总结了2010 版药品 GMP认证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图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王迎利处长介绍了国家在“药品电子监管”方面的政策举措
图4 会场外设立了多个展台,国内外知名制药设备供应商展示了最新技术和产品,并与专业采购者进行了近距离交流
图5 晚宴现场举行了发泰工程与特灵空调、特灵空调与弗戈工业媒体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从左至右分别为: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及大客户部总监金闪伦先生,德国弗戈媒体集团中国区总经理、PROCESS China出版人肖捷女士,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细分市场高级经理肖文先生,发泰工程总经理孙小兵先生
图6 弗戈工业在线记者在会议现场对演讲嘉宾进行了视频采访
图7 会议听众认真记录要点,并和演讲人展开热烈讨论
对国内仿制药研发的启示
目前国内的制剂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针对这一问题,国内“溶出度研究”的推动者、上海市食品与药品检验所研究员谢沐风先生作了《溶出度试验对于提高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重要意义》的演讲,谢老师重点提到,一定牢固树立“吃药不是吃含量、而是吃生物利用度”的科学理念,而与生物利用度关系密切的溶出度/释放度正是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灵魂与核心所在。
谢老师提到,仿制药研发的“瓶颈”即是工艺放大与优化,秉承国家药审中心提出的“仿产品不是仿标准”,现今研发仿制药正确思路应是:首先查阅各国药典、国家药监局标准、进口质量标准等资料;再取几批原研品,用多条溶出曲线“剖析与肢解”,并检验既有的质量标准是否可反映该药品应具有的内在优良品质,决不能画地为牢、以讹传讹;最后从小试、中试、放大直至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每一阶段样品的多条释放曲线皆应与原研品一致。
谢老师提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关于药品制剂质量保障体系升级专项实施方案》即将获批。进行“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似乎已势在必行,希望企业应提前做好内功,先知先觉。谢老师用特有的激情呼吁业内对药品体外溶出度的重视,也希望国内制药行业提高产品品质,提升质量标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清洗消毒成为热点
近年来,制药设备的清洗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本届论坛邀请到清洁巨头艺康集团的全球副总裁、艺康大中华区食品饮料事业部总经理白佳先生,带来了《制药工业的清洁消毒》的演讲,白总提到,设计一个清洁过程需要考虑5方面的因素:需要清洁的表面特性、污垢特性、水的作用、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在清洗的四要素(清洗剂种类和浓度、机械力、温度、时间)达到最佳化时,清洗效果最好。另外,白总特意提到,消毒不能取代全面清洁和日常卫生维护,要确保消毒前已进行过有效的清洁,消毒剂也要覆盖到位,与微生物充分接触,这对保证消毒效果也非常关键。表面能增效清洗法(SEEC)因降低成本和清洗效果良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