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中国在大步腾飞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ACHEMA趋势报告 发布时间:2013-05-31
未来几年,国家将为中国生物企业注入数十亿资金用于研究.

未来几年,国家将为中国生物企业注入数十亿资金用于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外国企业欲进入中国市场并在这一市场中取得成功,仍需跨越诸多障碍。同时,中国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中国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生物技术市场。这里成本低廉,技术出色,两者的结合让这个国家在外国公司眼中充满吸引力。欧洲和美国的许多生物企业早就看中这一点,将其业务拓展至中国,或索性在中国扎下根来。然而,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并非易事。为实现中国的“科技全球化”,中国的公司和大学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外国公司仍很难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除了语言和文化障碍,还有法律规定和培训体系的差异,与中国公司合作或在中国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由此变得复杂起来。

中国在研发领域始终是个奋发向上的国家。根据“Bio 4 Business”(斯图加特)的报告,中国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上的投入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根据2006年2月公布的创新战略,到2020年这一比重甚至能提升至2.5%,而中国也将因此成为一个创新之国。就工业领域的研发而言,中国目前还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将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一差距有望很快被拉平。

投入数十亿用于研究

未来几年,仅国家投资促进项目,如2008年11月启动的“重大新药创制”,就将向研究机构注入170多亿美元,此外还有省级地方项目。相比之下,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2010年的预算为109亿欧元。

对于中国研发的进步来说,与促进项目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还有所谓的“海归”。“海”是汉语中的海洋,“归”则是归来。这里指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科学家,在国外接受大学教育并取得了初步的工作经验后,又回到国内。最为人们熟悉的政府招聘项目当属中科院(CAS)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百人计划”。根据卫生部(MOH)的报告,在过去3年中共有15万中国人回到祖国,仅2009年就有69300人,同比增加69%。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将受到中科院的重大奖励。

生物技术历来是重点

早在863计划(1986年3月)中,中国政府即将生物技术列为八大重点促进领域之一。其中,基因工程受到格外的关注,特别是农业优质动植物物种的育种,以及新药和疫苗的探索开发。到2005年,已经有200家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和500多家现代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相继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工业园。政府的激励政策仍在延续。2008年,国内共申报了71.7万项专利,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2%,其中406项与新化学实体(NCEs)有关。2009年,12种新药进入临床开发,3种进入市场,还有另外300种目前正处于临床开发或临床前的试验阶段。

为进一步支持制药业的良性发展,卫生部于2009年9月启动了一项新的“数亿”重大计划,以鼓励新药品的开发,其后5年内还将提供120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对药品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2009年第3季度,中国药品销售同比增长27%,这一势头还将继续下去。据生物医学咨询机构估计,每年的增长将达20%,这预示着中国将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寻找通往中国的途径

当全球跨国巨头们在世界各地进行裁员时,他们却在中国继续扩大版图。他们希望共享中国的海归资源,打开通往中国这片世界上最大市场之一的通道。从整合内部发展到以研发外包为主,这些跨国公司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运作模式。

德国企业也在忙于开辟中国发展版图。位于德国柏林的ProBioGen公司自2006年以来一直关注哺乳动物细胞市场,以期寻觅到长期的合作伙伴。Uwe Marx博士是ProBioGen公司的首席科学官,他解释了其公司欲将业务扩展至中国的动机,在于中国政府要用15年时间成为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哺乳动物细胞工程领域的领跑者。ProBioGen公司并非要和中国展开竞争,只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趋势。

德国慕尼黑Bicoll有限公司则走得更远一些,该公司目前已在中国建厂。其位于上海的工厂现拥有35名员工,在天然药物研发和药物化学领域市场已站稳脚跟。Bicoll公司早在2001年就进入中国,因为该公司要从来自中国的植物中提取天然原料,就地取材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更何况还有极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上海拥有良好的营销网络和现代化的研究基础设施,Bicoll公司总经理Christian Haug博士如是说。

总部设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QIAGEN有限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在亚洲销售其产品,然而直到2005年才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算是从“形体”上也来到中国。尽管起点相对较晚,却已有了一定根基。过去5年里,该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数目从8名迅速增加到300名。QIAGEN公司亚太地区通讯经理Brendan Green解释其公司之所以进入中国是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市场之一。当然,QIAGEN公司并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一个市场上,而是兼顾到整个亚太经济区(APAC)。公司期待未来20年能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内实现最大的经济增长。

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投资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高技术外贸中约有90%为他们所包揽,在制药业中,外国投资企业的比例更是高达71%。同时,外资还在继续增长。按照中国商务部(MOFCOM)的说明,仅2010年1月便新批准了1866家外国投资企业,同比增长24.7%。但是,对于外国公司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

通往中国之路尚有许多障碍

Bicoll公司的Haug博士提到了在中国经营所必须要面对的种种繁文缛节和经常改变的法律规定。因为中国的快速增长,政府几乎是被推动着要不断去适应税法、环境法、海关进口条件以及安全法规,这对于紧紧追随各项法律规定的企业来说自然更加不易。QIAGEN公司Brendan Green先生也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最困难的就是既要符合当地标准,又不能背离必要的国际准则。

此外,东、西方不同企业文化间的融合极其复杂,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再加上语言问题也是很大的障碍,“不懂中文的话,干脆就行不通”,Haug博士提出忠告。尽管如此,总体上他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称赞中国的办事机构非常务实、目标明确,能为外国投资企业提供不少帮助。

ProBioGen公司的Marx博士则着重提到那些被召唤回国、已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众多年轻人,称赞这些海归资源是外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极好的途径。至少在成立一家新公司时,那些在西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中的大多数可以填补那些关键职位。

反观中国的国内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009中德教育论坛举办期间,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的Silvia Niediek在一次报告中提到,在中国,9年义务教育之后,还有50%的毕业生要接受技工培训,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大学。而高等学校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就业人群中只占4%。同样,这里几乎没有品牌设计和品牌管理职业学校。而这对于改善中国市场的品牌意识却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Marx博士对此表示赞同。他抱怨,在中国,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仅限于发明创造,以致政府为中国专利法制定的改革无法取得成果。关于专利制度几乎毫无经验可谈。他同时又认为,对于那些应该在此领域提供帮助的西方企业来说这也是机会。受Friedrich-Ebert基金会委托,2008年就“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 所做的一项研究为中德两国在此领域的双边对话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虽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有所改进,但在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共有133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排名榜上仅名列第45。相比之下,新加坡位于榜首,德国名列第13,香港名列第23。在向中国转让技术方面,外国企业仍要面临知识产权遭侵害的巨大风险。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