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巨正源在东莞已有2套60万吨PDH装置,此次揭阳60万吨PDH投产后,公司PDH产能将达到180万吨。
1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巨正源(揭阳)新材料基地项目
建设单位:揭阳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建设地点: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
投资规模:总投资约 156 亿元,其中环保投资为 12420 万元,约占 0.8%。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本项目劳动定员 1174 人,年工作天数 365 天,每天 2班,每班工作 12 小时。
主要装置:本项目主要装置有 60 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30 万吨/年聚丙烯装置、16 万吨/年丙烯酸及 20 万吨/年丙烯酸丁酯装置、30 万吨/年丁辛醇装置、15 万吨/年 EVA 装置、60万吨/年醋酸及酯装置、30 万吨/年醋酸乙烯装置、76 万吨/年合成气深冷分离装置(含0.5 万吨/年 PSA 提氢装置)以及 2 台 175t/h 的尾气回收装置等。
建设规模:本项目年产 30 万吨/年聚丙烯产品、4.19 万吨/年丙烯酸产品、20 万吨/年丙烯酸丁酯产品、3.08 万吨/年正丁醇产品、15 万吨/年异辛醇产品、38.88 万吨/年醋酸产品、15万吨/年 EVA 产品、27 万吨/年醋酸乙烯产品、2 万吨/年醋酸丁酯产品、3.17 万吨/年异丁醛产品,总占地面积 83.86hm2,建筑面积 350427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丙烷脱氢装置、聚丙烯装置、丙烯酸及酯装置、丁辛醇装置、EVA 装置、醋酸及酯装置、醋酸乙烯装置、合成气深冷分离装置(含 PSA 提氢装置)、仓库、2 台尾气回收装置、高架火炬、空压站、化学品仓库和配套环保设施等。
2产品规模及方案
本项目具体产品方案见下表。
3工艺技术选择
本项目丙烷脱氢装置采用鲁姆斯公司 Catofin 工艺;
本项目聚丙烯装置采用 SPGⅡ聚合工艺;
本项目丙烯酸装置和丙烯酸丁酯装采用国内先进技术;
本项目丁辛醇装置采用 DAVY/DOW(原 Kvaerner/UCC)联合开发的第二代丙烯铑法低压羰基合成技术-液相循环工艺;
本项目醋酸及酯装置工艺采用国内先进工艺;
本项目醋酸乙烯装置采用美国 KBR SDK VAM 技术;
本项目 EVA 装置采用 Lyondell Basell 管式法工艺。
12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高性能聚丙烯项目
2022年7月1日,巨正源发布"关于竞得东莞市 2022WT019 地块的公告"。据介绍,其子公司东莞巨正源于 2022 年 6 月 29 日在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竞得编号为 2022WT019 的地块,该地块位于东莞市沙田镇和安村,用于 12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高性能聚丙烯项目二期工程的建设。
据统计,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12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高性能聚丙烯项目”位于东莞市沙田镇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是广东省重点项目、东莞市重大项目,也是广东省国资委国企改革转型升级示范项目。一期60万吨PDH配套60万吨聚丙烯已经投产,二期60万吨PDH及60万吨聚丙烯计划在2022年投产。
1一期项目
2二期项目
二期PDH配套聚丙烯项目于2020年3月底开工,主要工艺装置包括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6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两条线),并配套低温储罐、富氢锅炉、PSA装置等辅助设施,其中PDH装置仍采用Lummus Catofin工艺。目前,二期工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工程建成后,巨正源科技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基地。
本文来源于巨正源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2年4月12日,巨正源(揭阳)90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可研报告联评联审会议召开,此次联评联审会原则通过了巨正源(揭阳)90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准入。浙江圆锦新材料有限公司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含75万吨PDH。流程君为大家整理了最近开工投资的丙烷脱氢项目。
2022-04-19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