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炼厂残余物气化技术,日前在示范项目装置——镇海基地二期油制氢装置一次投料成功。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加速了炼油产业向绿向新的发展进程。
据悉,此次在长三角能源大厂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华东理工大学在大型炼厂残余物清洁高效气化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工业应用。由此,华理也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掌握煤炭、渣油、富甲烷气等“固、液、气”原料制备合成气技术的研究机构,引领含碳物质气化领域前沿。
宁波镇海基地二期油制氢装置全貌
“我们的技术能将宝贵的原油真正‘吃干榨净’,让‘无废无异味’变成现实。”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王辅臣教授表示,这种“SE液态含碳物质气化技术”,采用炼厂重质渣油、加氢尾油、沥青以及其他各类液态含碳原料,作为气化介质,让高碳原料变绿变氢,有效解决炼厂最终废物的出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提升”。
参与装置开车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部分专家
中国石化与华东理工大学在石油化工领域合作源远流长,共同建立了中国石化-华东理工大学气化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该平台,双方携手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 SE 粉煤气化技术、SE 水煤(焦)浆气化技术和 SE 油气化技术等三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气流床气化技术,为我国含碳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王辅臣教授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讨论开车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镇海炼化一期 SE 水煤(焦)浆气化装置自运行以来,创造了连续稳定运行1200天、烧嘴寿命突破180天等骄人纪录,大幅领先于国内同类装置,引领我国煤气化装置的运行水平,这为二期项目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大型石化装置采用含碳原料制取低成本氢气、协同处理炼化企业废弃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实践样本。
华理专家王辅臣、许建良参与项目开车
数十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持续开展含碳物质清洁高效气化技术研发,已推广应用100多个项目290多台气化(转化)炉,形成基于资源特点、面向行业需求的气化技术体系,有力支撑我国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目前,学校还聚焦垃圾、生物质等可再生含碳物质,致力于其清洁高效转化、制备低碳绿色合成气,开发出垃圾气化及生物质气化技术,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利用,进一步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达成。
文章内容来源上观新闻,流程工业整理编辑,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近日,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总承包的沙特沙比克IBN ZAHR C4低温回收项目提前9天完成机械竣工,实施过程实现“零伤害、零事故、零损失”,继续保持了按期完工的优良纪录。
2025-01-22 中国化学天辰公司
2025年1月15日上午,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日前完成最终投资决策,正式开启全面建设。两个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标志着中海壳牌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深化布局迈入落地实施阶段。
2025-01-22 工信部
问题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GB/T 50770-2013,SIL1的联锁可以在DCS中实现,SIL2及以上的联锁必须在SIS中实现。
2025-01-23 仪控加油站
2025-01-23
2025-01-20
2025-01-21
2025-01-22
2025-01-23
2025-01-23
2025-01-14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