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上创造的大理经验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PS水处理 发布时间:2010-12-28

11月12日,晴,大理市才村。走进才村生态湿地,恍若走进世外桃源:一丛丛芦苇迎风招摇,一行行水鸟择水而徙,一簇簇绿草悄然成片,一点点飘萍浮在水面。8000多株植物组成的湖滨带里光影婆娑,身着黄色褂子的滩地管理员驾着小船隐没在树丛里,所过之处,水面泛起微微清波。芦苇荡里,栈道曲曲折折,一位老人沐着晨光聆听着广播。

才村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人工湿地2万多平方米。工程实施之前,这里有鱼塘、有农田。

“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具有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及水体净化的作用。”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向记者介绍。

大理市新邑村外的湿地公园

“十一五”期间,大理洱海治理坚持从专项治理向系统综合治理转变,实行综合控污。加大洱海及环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力度。认真实施大理市4个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以及洱源县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屏障、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七大体系建设。把占洱海70%入湖水量的北部“两江一河”(罗时江、永安江,弥苴河)生态湿地建设作为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土地使用方式,分别建成了洱海西岸58公里湖滨带、罗时江河口、东湖邓北桥、葛官营、才村等近万亩湿地,使洱海湖泊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升。

58公里洱海西岸湖滨带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恢复湿地面积1040万平方米,种植植物170多万株。所创经验被广为借鉴、推广。

“人工建湿地,世界上是日本最先提出的。经过实验,日本人工湿地每平方米的造价是几十万元。我们的人工湿地采取‘穷人穷办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平方米造价只有7块多。为此,日本反而到大理来向我们‘取经’呢!”奎一平自豪地说。

新邑村村外也有一块人工湿地,几百米外连接着一个日处理100吨的土壤净化池,新邑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到土壤净化池净化后,再进湿地净化,然后才排放到洱海。近年来,大理市结合洱海保护“六大工程”中“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的实施,在洱海湖滨带范围内的才村、下河湾、罗时江、小关邑等地段修复性地建设了较为典型的洱海湿地。本着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的理念,湿地修复建设被植入了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据介绍,下一步大理市将对苍山十八溪入湖河口进行湿地强化建设,增加入湖河口的生态植物,完善河口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河口区的截污控制能力。

洱海源头的湿地建设也备受关注和借鉴。11月15日,我们来到洱源县县城污水处理厂东南侧,“验证”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试验示范工程的实效,结果令人惊叹。

洱源县县城污水处理厂承担着洱源县城近两万人口的污水处理,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试验示范工程与海尾河毗邻。工程区种满了各种植物,略带臭味的污水厂出水要经湿地净化系统四级净化。当我们沿着羊肠小道走到第三级净化池尽头时,已经闻不到一丁点臭味,当地的一名干部用手捧上一捧水给我们:“瞧,水是清的。”水真的很清,在池子里我们还发现了悠然游弋的小鱼。据介绍,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的污水厂出水经工程湿地深度净化后,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然后排入海尾河,进弥苴河,最后流入洱海。

据了解,洱源县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在云南省属首创,它为洱海源头水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出了宝贵的成功经验。目前,海西海、茈碧湖水源保护区建设及西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茈碧湖草海湿地建设、消水河湿地建设则进展顺利。

“近两年,几乎绝迹的月亮鱼(中华鰟鮍)、麦穗鱼都又重新出现了,这些鱼种对水质要求特别高。”住在洱海边的才村村民张社能远望着碧波洱海高兴地说。位于满江的下河湾湿地、全民健身中心旁的小关邑湿地和古生村湿地、西湖湿地等更成了人们纷纷前往的浪漫之地。

对此,奎一平说:“湿地的修复建设有效削减了洱海的污染负荷,改善了洱海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保护洱海的目的。同时,也促使洱海湖滨带内部生物群落结构更加优化,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增强;洱海生态结构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维护了洱海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