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水利建设、水利改革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把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新年伊始,记者深入水利建设一线调研采访,从今天起推出“走访东西南北中看水利改革发展”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十一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探索“十二五”时期各地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敬请读者垂注。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涪江等多条江河润泽着丰饶的四川盆地。然而,这里丘陵山地居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农村吃水也面临着不小困难。2004年农村饮水现状调查中,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144.57万,几乎占农村人口的一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这些年下大力气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十一五”时期,全省解决了147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走进四川盆地那富有特色的农家小院,摸摸房前屋后的自来水管,拧开那安装不久的水龙头,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
中田村是邛崃市桑园镇的一个村庄,全村1420多户4900多口人。自来水管正在陆续接进农户院子。邛崃市从2004年开始,连续实行了三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田村是第三期工程要解决的村庄之一。1月12日下午,记者随村党支部书记叶启银走进村里,叶启银不时被村民拉着去看水。“我家今天上午通水了。”“来看看,我家的水流得急。”农民脸上写满了欣喜。陶孟菊大嫂还特意带着记者去看房后的水井,井口高出地面,不仅有盖子,还修起一个亭子。“这都是怕脏东西掉到井里。就是这样,井水也不如自来水干净啊。”她笑着说,“自来水通了,这井也要闲起来了。”
邛崃市宝林乡百胜新村的徐淑芳大娘70岁了,水在她的记忆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小时候,我们吃水都到田埂水塘里挑水,后来吃水是靠自己打井,没想到如今还能用上自来水。”看着正拧开水龙头哗哗放水洗衣服的儿媳妇,她说:“现在这日子,过得好啊!”
四川农民祖祖辈辈靠竹筒背水、水桶挑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束了这样的历史。黄朝军是遂宁市安居区水务局总工程师。20多年的工作中,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农村水利。他告诉我们,从背水、挑水到打井取水,对农民来说,也是不小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逐渐富裕起来,农民才在自家房前屋后寻找水源,打井取水。
但那时主要解决的是有水吃,还顾不上考虑水质是不是安全。他说,农村饮水工作先后经历了“八七扶贫攻坚”、“三年大战”、“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四个主要阶段。2005年,国家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前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农民‘有水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为了让农民‘吃好水’,这是农村饮水的一个飞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包括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等多项要求。农民大概很少能说出这些具体标准,但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变化。在蓬溪县高升乡毛公滩村,62岁的杨群珍老人拧开锅台后面的水龙头,一个劲地说现在的生活好。
自来水带给邛崃市茶园乡箭道村群众的不仅仅是干净水。这个村地处山上,山有个美丽的名字桃花山。每年桃花盛开时,成都等地的许多人都会慕名来赏花。“赏花旺季,每天有几万人上山。”村党支部书记代太成说,“可是,我们每天专门组织人下山挑水,也只能接待2000多人。”去年箭道村通上了自来水,有了水,不仅促进旅游开发,其他产业也有了新发展。原来的一个养猪场,因为没水停办了。今年,不仅养猪场又办起来,还计划利用山里的资源办奶牛场,发展 500亩“秦王桃”生产基地。代太成说:“自来水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18.99,0.00,0.00%)。”
这样的故事,在四川农村并非个别。在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金龟村,记者参观了四川顺木牧业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占地158亩、存栏6000多头、年出栏上万头的养猪场。销售副总经理梁春蓉介绍说,2008年7月这里通了自来水,企业才开办。“没有水,我们不敢到这里来。”通水以来,附近已建起3个年出栏上万头的养猪场,养猪成为这一带的致富产业。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好处?安居区税务局局长张伯权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当地的调查报告。报告以这里的狮子湾集中供水站解决了永灵村 670多人的用水为样本。调查显示,安全饮水工程一年可以为村里节约劳动力3160个工日,年效益在3.79万元;饮水安全解决后,年平均每4户可增加一头牲畜养殖,人均畜牧业效益15.5元,可增加畜产品效益1.07万元。调查还显示,年平均每户可增加经济作物产量30公斤,人均增加经济收入8元。
狮子湾集中供水站占地近20亩,干净整洁。这个供水站现在除了为包括两个乡镇11个村的2.9万人供水外,还为地震灾后重建的4个村4800多人供水。记者走访了邛崃市、蓬溪县、遂宁安居区等农村的7个集中供水站。每个供水站都是一处不大的院落,地上绿草茵茵,四周绿树掩映,连过滤塔的塔身也涂成了绿色。安静的院落里,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在值班。只有工作室里闪动的指示仪显示着,正有汩汩清泉经过技术处理后流入千万个农家。
四川省农水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时期,全省建成了这样的饮水安全工程30多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311处。从2005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中央对四川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投入已经有66.17亿元,解决了1475.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工程数目和工程投入,都是庞大的数字。四川农水局副局长张磊说,“这些数字对我们意味着更大责任。”他介绍,这些年来四川省水利部门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实施农水饮水安全工程。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抓规划。规划是搞好工程的前提。四川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要有前瞻性,按照水源分布的区域布局,打破行政区域来规划。规划设计要上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选好水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努力做到高效益。规划要上档次,水厂建设要与当地景观结合,形成花园式的供水站。
二是建好工程。建工程从两个方面抓起:抓质量,通过推行新的管理制度,严格保证每项工程质量;抓进度,“十二五”期间,计划解决215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强化管理。30多万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们通过抓机构、抓队伍和抓制度来强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四川各县都建立起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组建起了专门的管理队伍,通过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张磊递给我们一本书稿,那是他们正在编辑的《村镇供水手册》。“有了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性,保证工程运营的持续性。”他说。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任务更重了。”张磊说,“只要还有农民没有吃上安全的水,我们肩上的担子就放不下来。”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