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战略成改善两个环境强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2-10-25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8%,比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要干渴;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地处九河入海口、东临渤海湾的沧州,却曾因为水资源匮乏饱受发展之困。中国水利界曾有此说:沧州的水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水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水,不但是维持生命和决定人类生命质量的根本因素,也是农业命脉、工业血液。值得欣慰的是,在沧州这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持续投巨资,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水资源环境,创造了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经济跨越式增长,而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并告别苦咸水的奇迹,形成了沧州独特的“水资源现象”——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8%,比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要干渴;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地处九河入海口、东临渤海湾的沧州,却曾因为水资源匮乏饱受发展之困。中国水利界曾有此说:沧州的水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水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沧州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沧州人要喝上安全水!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一个又一个民生水利工程,从机井会战到改水降氟,到人饮解困,再到农村饮水安全;从深打机井到兴修水库,从引蓄黄河水到关闭自备井,沧州一直在为水而战,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改水记。

三招举措初现:探索改水新技术,实施人饮工程,关闭自备井。

缺水就打井!这曾经是我市解决人饮问题的主要方法。由于浅层井水又苦又咸,长期的超采也让我市形成了全国最严重的地下漏斗区。上世纪90年代,水利部大厅中悬挂着硕大的地图,我市地下漏斗赫然纸上。

再打深井!然而,深井水含氟量高,普遍超标3到6倍。打一眼深井,就多一个氟病区——漂亮姑娘牙上出现一道黄斑,青壮年干活不小心戳一下手指就可能骨折。

对此,我市开始在改水路上不断探索。2001年,一个小型咸水淡化设备投用的消息传遍沿海地区:我市积极开发丰富的地下浅层咸水资源,在沿海农村实施了小型咸水淡化工程,一次性投入十余万元就可解决一个村子的人畜饮水问题。经过有关部门检查,苦咸水经过电渗析淡化后,脱盐率可达90%至95%,降碱、降氟率达到95%以上,达到净化水标准。这时,沧州人对安全水的期盼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

2002年,我市又建成了日供10万吨降氟水的清源水厂。这项工程获得了2003年的“中国人居环境工程范例奖”。在近些年全省多次饮用水质抽检中,我市均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200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在全国推广我市苦咸水淡化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国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起始于沧州。”一位著名水利专家的话语,得到了有力印证。

到2004年,全市共解决了1047个村、10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2005年,契机再次到来: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我市积极抢抓机遇,将267.96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列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由此,拉开了全市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会战。

同时,一个关于自备井的话题在全市悄然升温。作为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过去我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由于深层地下水开采过度,逐渐形成了地下漏斗区。就在这一年,我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从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考,作出了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关停市区所有自备井、今后市区一律不准再新打自备井的战略性决策。

经过3年努力,2008年,我市市区263眼自备井全部关停。这些自备井的关停,年可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近2000万立方米。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市自 2005年实施关停市区自备井工作以来,市区漏斗中心水位回升9.59米。《2007年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市地下水复合漏斗面积缩小了 341.8平方公里,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沧州人的改水实践,一年一个脚印,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夺取人饮安全工程会战的信心。

三个“改变”发力:投资20多亿元,实现从权宜之计到长治久安的转变。

初尝安全水的甘洌后,新的挑战再次摆在了面前:一个村、一眼井、一套水处理设备,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时间长了,设备容易老化,再加上管护不力,机井出水困难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我市许多地区农民群众饮水再度“返困”。

如何才能从“权宜之计”达到“长治久安”?通过调研分析,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全面启动投资20多亿元的沧州市东部地区农村人饮安全工程。从2010年 11月起,利用3年时间,建起覆盖东部饮水安全问题最突出的12县(市、区)、265万人的供水网络,实现东部区域地上水供应全覆盖,让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告别苦咸水、高氟水,全部喝上安全水。

东部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市成为全省最先启动整市利用地上水解决饮水安全的设区市,也标志着我市由单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向城乡供水一体化方向转变。

东部不毛之地、盐碱荒滩的缺水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按照利用地上水的思路,我市以东部12个县(市、区)为突破口,委托省级水利设计单位为其统一编制了《沧州东部地区利用地表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规划用3年时间,以大浪淀水库、杨埕水库两座地表水水源为基点,以地下水源为备用补充,以现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净水厂为水处理中心,通过配水站将水送到千家万户,最终形成“两库、15厂、71座配水站”、覆盖东部城乡240.29万人口(不含沧州市区人口)的供水网络。对西部县市,计划结合当地的水库建设,实现地上水全覆盖。

改地下水源为地上水源,改原单村供水工程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改原单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统筹城乡一体化供水。这三项改水方略,成为我市“权宜之计”达到“长治久安”治水方略的最好诠释。

三项工程同步 打造城乡一体供水网络

实现三个改水方略,需要相应的工程为依托。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通过引黄工程、水库工程和水厂工程,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集中供水网络。

实施引黄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位山线路开辟以来,我市连年通过该线路引水。然而,仅靠这一线路,供水保证率相对较低。2010年,我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08亿元,成功开辟了潘庄引黄线路,使我市有了第二条引黄渠道。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引黄线路,我市已连续两年为大浪淀水库、杨埕水库,以及农业、生态补水,每年仅两座水库的引蓄黄河水量就达到1亿多立方米,使供水范围的城乡居民告别了苦咸水、高氟水,也为渤海新区、市区和周边县市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实施水库工程,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我市不仅缺水,而且没地方蓄水。为此,我市先后投资建设了大浪淀和杨埕两座大型水库,使周边区域具备了利用地上水解决饮水安全的条件,但还无法覆盖全市。

“十百千”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十”,就是建设市第二水源地、东光、肃宁、任丘等十座水库。全部建成后,全市将新增一次性蓄水能力2.4亿立方米。去年底,东光观州湖水库建成蓄水,并实现了向城区及周边农村供水,成为我省首座县级平原水库。另外,肃宁水库也正式开工建设,任丘水库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河间、献县等水库前期工作日益完善。特别是重点为渤海新区、市区供水的第二水源地调蓄工程的初步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建成后,将使东部的水资源调蓄能力显著增强。

针对单村供水的困境,在近年来的推进工作中,我市全面推广了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这项工程,就是建设一处集中供水水厂,向20到30个村铺设地下管道送水,解决多个村庄村民的饮水问题。工程的实施,可以节省工程投资、节约水资源、减少管理人员开支,提高供水质量保证率,实现规模经营。

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青县、海兴、孟村已实现集中供水水厂全覆盖,其中孟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黄河水“村村通”,结束了历代人喝苦咸水的历史。由于供水时间的延长和水质的改善,农民群众形象地说:“大水缸下了岗,太阳能上了房,甘甜水引到家,苦咸水逐出门。”

截至日前,全市已投资14亿元,解决了3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是全省解决人饮安全数量最多的。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统一规划,城乡统筹,整市推进,户户通水”的原则,到“十二五”末,我市将解决222.91万农村人口和41.29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全市人民告别苦咸水、高氟水,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畅饮了黄河水的甘甜,我市还加快向大海要淡水的步伐。2006年3月,伴随位于渤海新区的国华沧东电厂1、2号机组成功投产,国内单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水淡化装置制水成功,目前每日能淡化海水3.25万吨。除了自用,每天还可向周边企业供水1.88万吨。目前,国华沧东电厂正在积极筹备日产2.5万吨海水淡化扩建项目,并加紧研究日产20万吨淡水的新技术,为渤海新区打造全省增长极提供重要水资源保障。

古时大禹治水,由堵变疏的辩证法启迪和造福着后人;如今,沧州人正在用不断完善的“民生水利”工程,向世人证明沧州改水惠及一方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