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一个待解的难题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1-06-13

近来,人们坐到到餐桌前,面对可口饭菜,首先关心的不是饭菜的蛋白质、维生素含量,而是忧心其中铅、汞、铬、砷、镉是否超标。为什么百姓对习以为常的饭菜,突然变得如此警觉?人们的焦虑、担忧、思考始终离不开一个沉甸甸的话题:重金属污染。

前不久,浙江省、广东省频发多起血铅超标事件,严重损害公众健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3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及附近村民在自发体检中发现血铅超标。4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元凶是建在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蓄电池企业。5月初,2152名企业职工和村民的血铅检测报告显示:血铅超标332人,原因是违法违规生产、职工卫生防护措施不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环保专家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估算,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当前我国重金属污染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的任务更加繁重。以山西为例,作为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土壤污染问题较其他省区更为突出,主要是汞、镉、铅、砷及六价铬等重金属污染。按照国家环保专项行动安排部署,去年该省对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含铅蓄电池(包括加工、回收)、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镀、危险废物处置等重金属排放企业、历史遗留重金属废物堆场全面进行了排查。

排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底,山西省有涉及铅、铬、汞、镉及类金属砷企业117家,其中太原33家、晋中5家、朔州3家、长治5家、阳泉1家、忻州6 家、吕梁7家、临汾3家、晋城7家、运城18家、大同29家;历史遗留重金属堆场2处,分别为晋中市昔阳县大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铬酸钠废渣堆存场和平定县锁簧镇陈家庄村原铬盐厂重铬酸钠堆存场。

据有关研究资料,太原市郊和晋东南污灌区土壤中砷、汞、铬、镉的含量比清水灌区高出几倍到20多倍,粮食中镉的残留量检出率达84.2%,浓度范围为 0~2.0毫克/升,铅的检出率为75%;汾河灌区粮食中汞的检出率为41%,蔬菜中为45%,粮食中苯并(a)芘(强致癌物质)的平均含量为2.44微克/千克,比非污灌区0.53微克/千克约高4倍。太原市耕地出现铅污染迹象的地区已达56%,靠近公路主干道的土地污染情况更为突出。同时,铜、锌等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也很严重。其中有两个区、县观测点的铜含量超一级水平,显现污染迹象;另有两地的锌含量超国家一级水平,而铅污染超国家一级以上水平涉及到太原市的多数地区。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山西土壤重金属污染只是全国问题的一个缩影。

就山西省目前的情况来讲,工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盲目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所造成的面源污染,使农田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些污染物对耕地的生产能力具有潜在毁灭性的破坏作用。

据专家介绍,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金属铝、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铅、镉、砷等。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低,也可能造成危害。因为重金属随污水进入土壤——主要是40厘米以上土层后,不易转移,也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就如墨汁滴入清水中,浑然一体,难以剔除。

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食物污染链条已经延续多年。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遍地开花的采矿等行为,使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镉、砷、汞等有害重金属释放到自然界。这些有害重金属通过从工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水中流进土壤,污染了全国相当大一部分土地,进而进入农作物,最后潜入人体内,酝酿着重金属危害的一次次暴发。多位学者认为,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即未来中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中,从瘦肉精到有毒菜,从食品污染到土壤退化,重金属污染将取代农药,成为事故多发领域。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