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

作者:朱列平 沈彬蔚 赵杰 边见昌弘 杨瑜芳 文章来源: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东丽株式会社地球环境研究所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水处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2-07-05

反渗透膜(RO)技术是解决世界水危机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过程中节能和高脱盐是需要满足的两个主题,然而产水特性与去除溶质之间存在背离平衡,同时满足会较为困难。东丽采用正电子湮灭时间光谱法(PALS)进行膜孔孔径分析,由此得出膜孔大小和RO膜对硼的去除特性显示出相关性。采用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进行RO膜表面构造和形态学分析,获得影响膜的透水性的参数。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分子设计技术应用于海水淡化的高性能RO膜的开发上;在RO膜溶质去除性和透水性相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使用这些研发成果开发了创新性海水反渗透膜,已经在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阿尔及利亚Magtaa,500000m3/d)和中国最大海水淡化项目(青岛,100000m3/d)中得到应用。

节约能源和改善水质的需求

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水资源带来很大的负荷。开源节流,向取之不尽的海洋获取淡水已不是一个梦想。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已有相当的基础,海水淡化已逐步成为解决沿海地区工业用水和岛屿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但还存在着发展慢、规模小、工业基础薄弱、成本相对高的问题[1]。

人口激增和人类工业活动引起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由于膜技术在低能耗条件下能够提供高品质水,因此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力工具之一。由于海水的可用性,因此它已成为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世界各地有许多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然而,高运行压力带来的高能耗一直是造成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困扰反渗透膜法普及应用的瓶颈。节约能量和改善水质是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的两大主题。

这40年来,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厂的平均能耗已被减至1/5,主要原因是由于膜、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的卓越技术革新。然而,节能是全世界永不落伍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降低能耗,仍然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发展。

由于实验室动物实验显示硼具有再生性毒性[6],所以水质中其浓度的标准已受到重视[4][5]。在海水中硼以硼酸的形式存在,它的浓度为4~7mg/L,含量是地表水的20倍甚至更高。而且对RO膜来说去除硼有一定难度:首先,硼以硼酸的形式存在,硼酸分子的尺寸很小,很难通过膜孔径截留得以去除;第二,由于硼酸的酸离解常数是9.14~9.25,在pH7~8的天然海水中不发生电离化,当pH达到9或更高后,发生离解[7],在中性条件下由于硼酸和膜间的电子排斥力致使硼去除率不高。

所以,理想的海水RO膜应该具有高透水性和高的溶质去除性能。通常透水性增加和溶质脱除率降低有一个逆向权衡,如图1所示。聚合物之间的空间形成了RO膜上的孔,膜孔的尺寸和数量决定着RO膜的性能。也就是说,水中溶质的去除决定于膜孔尺寸,透水性决定于膜孔的数量。为了获得更优的性能,RO膜的分子结构和溶质传输机理的科学研究是必需的。

RO膜的结构和表面形态学分析

RO膜的结构分析

复合RO膜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即分离功能层、聚砜多孔支持层和聚酯无纺布基层,见图2所示。由于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在物质去除性和操作耐久性方面显示了优异的性能[9],因此成为复合RO膜的分离功能层中最常见的材质。其他两层的作用是要求在操作压力下,支撑分离功能层的结构,且无半透膜特性。因此可以说,RO膜的功能取决于交联芳香族聚酰胺的物理化学特性。

近来,采用正电子湮灭时间光谱法(PALS)分析复合海水膜分离功能层的膜孔尺寸,每种膜的膜孔尺寸范围约在5.6~7.0,分离功能层孔径范围被认为是RO膜特性的表征。而且,RO膜孔径和硼渗透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孔径增大,硼渗透性增加。因此,分离功能层的孔径被认为是RO膜控制溶质去除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10][11][12]。

基于由C13核磁共振研究结果中建立的化学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数学模型,东丽初始结构计算最优化模型,包含预计的水量。为了解析聚合物模型中的孔径,东丽采用康纳利曲面计算(Connolly surface calculation)脱水优化聚合物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孔径约为6~8,这与正电子湮灭时间光谱法(PALS)分析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东丽证实了聚合物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东丽比较RO膜孔径和典型去除物质大小,并考虑其水合状态,例如:硼酸和钠离子,见图3所示。钠离子具有强水合性,而硼酸在中性pH范围几乎不水合,因此RO膜孔径与水合钠离子近似,但稍大于非水合态的硼酸,这就是为何硼的渗透性大于NaCl的渗透性的原因。膜孔和溶质(包括水合态物质)间尺寸稍有差异时会主导去除特性。

RO表面形态学分析

根据过去的膜表面形态学研究得知,RO膜表面分离功能层材质是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呈现褶皱结构,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该结构将有助于RO膜的透水性能。然而,传统的SEM分析方法只显示出表面信息,如图4(左图)给出的表面形态。但我们不清楚这种结构对膜的分离特性有何作用。为了获得更为可靠的信息,需要更为精确的分析手段用于解析褶皱构造。

通过特定的预处理方法保持构造的稳定性,再加上透视电子显微镜(TEM)方法被采纳用来分析RO膜表面褶皱构造,如图4(右图),给出了一个定量化的表面形态。根据这个图像,由于褶皱结构内部被证明类似洞穴,因此这种结构对透水性的贡献被认可。这个分析使我们获得预测内部结构、膜表面面积(由突起脊线长度表示)和膜厚度的新参数[14]。通过比较不同透水性的膜、大表面面积的膜或具有更薄的厚度的膜拥有更大的透水性,膜面褶皱的形态与膜的透水性的相关性被确认了。

节能和高脱盐海水反渗透膜的研发

通过上述研究,为了开发创新性反渗透膜,东丽采用控制RO膜物理、化学性的特殊分子设计方法,开发了用于海水淡化工艺,具有高脱盐性能的RO膜元件。RO膜元件系列见表1。TM820A具有93%硼去除率和高脱盐率。TM820C,TM820E和TM820V均具有高脱硼率和高产水性能。TM720C由于具有碱耐久性,通常用于多阶段工艺的第二级。最近,具有高脱盐率和高产水量的TM820R研发成功并上市,已被工程验证拥有高性能并稳定运行。作为下一目标,具有超高脱盐率的TM820K和更低能耗膜TM820L已发布。下一部分将讨论这些膜的应用研究。

高性能海水淡化RO膜的应用研究

东丽海水淡化RO膜元件近期发展和将来研发方向如图5所示。基于利用基础研发的结果,东丽已经成功开发同时具有高产水量和高脱盐率的RO膜。随后,为了有效地将高通量膜和高脱盐率膜用于不同温度和不同盐度的水,东丽将采用计算设计表(表2)进行相关研究。在海水淡化RO操作中,由于快速通量而引起膜污染现象,因此通常设置推荐通量值来保持稳定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膜壳中进水端元件的污染,其最大通量通常低于30?L/h。在这个限制条件下,通过合适的操作压力使膜元件充分工作。通过计算,根据进水水质,选择出适宜的海水淡化膜种类,见图6。蓝线代表高通量型膜的边界线,红线代表标准型膜的边界线。

这样可以看出,高通量膜适合于低温和低盐度,高脱盐膜适合于高温和高盐度。假定两个海域,一个是中国北部海域,另一个是中东海域,运行条件推算见表3。在中国北部海域,高通量膜比标准膜显示出更低的操作压力。在中东海域,高脱盐膜在合适的通量下,产水含盐量更低,而标准膜的进水端膜元件通量已超限。因此,对应于各种进水,可以选择适合的海水膜元件型号。

海水淡化典型应用案例

阿尔及利亚Magtaa海水淡化厂(500000m3/d)

阿尔及利亚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此区域是全世界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尔及利亚政府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事业并相继建成了产水量为100000m3/d、200000m3/d的海水淡化工厂,此区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市场。新加坡凯发集团(Hyflux)获得Magtaa项目的设计、制造及25年的运行管理合同,其产水量高达500000m3/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设施。预处理采用UF,反渗透采用东丽的TM820R系列膜元件, 2012年开始运行。Magtaa海水淡化工厂将为约2百万人口提供充足的饮用水。

中国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100000m3/d)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这是西班牙百发集团(Befesa)与青岛市政府合资在胶州湾建设的国内最大的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总投资1.22亿欧元,预计2012年7月投入运行。处理工艺为沿岸水库-超滤-SWRO-BWRO,海水淡化RO回收率为45%,海水淡化反渗透采用东丽的TM820R系列膜元件,苦咸水淡化反渗透采用东丽的TM720C系列膜元件。生产水进入市政管网,主要提供给面临严重缺水的拥有750万人口的青岛市民作为生活饮用水。这也是中国首次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大型项目。

最新淡化技术的研究方向

RO膜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仍在进行当中,其中一些是为了更好地理解RO膜的传输机理和膜性能控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生产出具有理想特性的先进的反渗透膜。

水孔蛋白和纳米碳管被认为是具有先进特性的新型RO膜的基本材质,因此对其研究利用将成为新的机遇和挑战。另外正渗透(forward osmosis: FO)作为解决能源消耗问题的候选工艺之一,也吸引了许多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均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大的突破性进展。

小结

在反渗透海水淡化中,节约能源和溶质去除一直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了获得更优异性能的新型反渗透膜,对复合RO膜的聚酰胺进行了结构分析。因此获得了评价RO膜物理、化学特性的有效工具。使用这些研究成果,一种新型节能和高脱盐膜TM820R成功开发,其同时具有高脱盐率和高产水性。TM820R的高性能已经在实际项目中被运用及验证,并稳定运行。

我们下一目标的膜的应用性研究是具有超高脱盐率的TM820K和更低能耗膜的TM820L。为了避免膜污染而考虑推荐合适的通量,高通量膜适合于低温和低盐度,高脱盐膜适合于高温和高盐度。RO膜被认为是水处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东丽将通过不断努力和研发新型膜技术为解决水问题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尚宝,郑根江. 中国海水淡化年鉴(2010). 海洋出版社,2012,1.
2. 朱列平. 海水淡化 引导未来. 高科技与产业化,(186)2011,11:47-48.
3. Taniguchi M. Kurihara M. and Kimura S., Bor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reverse osmosis seawater desalination process, J. Membrane Sci., 183 (2001) 249-257, idem, 259-267.
4. Taniguchi M., Fusaoka Y., Nishikawa T. and M Kurihara, Boron removal in RO seawater desalination, Desalination, 167, (2004), 419-426.
5. Fukunaga K., Matsukata M., Ueyama K. and Kimura S., Reduction of boron concentration in water produced by a reverse osmosis sea water desalination unit, Membrane, 22 (1997) 211-216.
6. Guideline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3rd ed., WHO (2004).
7. Rodriguez M., Ruiz A. F., Chilon M. F. and Rico D. P., Influence of pH in the elimination of boron by means of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140 (2001) 145-152.
8. Henmi M., Tomioka H. and Kawakami T., Performance advancement of high boron removal seawater RO membranes, IDA World Congress on Desalination and Water Reuse, Maspalomas, Gran Canaria, Spain, 21-26 October, 2007, MP07-038.
9. Petersen R. J., Composite reverse osmosis a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J. Membrane Sci., 83 (1993) 81-150.
10. Kurihara M., Henmi M. and Tomioka H., High boron removal seawater RO membrane, Oral presentation in the Advanced Membrane Technology III 2006, Italy, Engineering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 Inc.
11. Kurihara M., Henmi M. and Takeuchi H., Membrane technology and seawater desalination practice in Japan, Oral presentation in the 2006 Bienni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California, American Membran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12. Tomioka H., Kawakami T., Henmi M., Kurihara M., Ishida H and Hosomi H.,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nalyses on RO membrane for seawater desalination, Oral presentation in the 28th Annual Meeting (2006), Japan, The Membrane Society of Japan.
13. Hirose M., Minamizaki Y. and Kamiyama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er molecular structure of RO membrane skin layers and their RO performances, J. Membr. Sci., 123 (1997) 151-156.8. Kirkegaad P. and Eldrup M., POSITRONFIT: A versatile program for analyzing positron lifetime spectra,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3 (1972) 240-255.10. Provencher S. W., CONTIN: A general purpose constrained regularization program for inverting noisy linear algebraic and integral equations,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27 (1982) 229-242.
14. Kurihara M., Henmi M., Tomioka H. and Kawakami T., Advancement of RO membrane for seawater desalination and wastewater reclamation., Oral presentation in the ICOM 2008, Hawaii, 13-18 July.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