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6月中旬,炎炎夏季也伴随着到来。今年的夏天比往年也热很多。这使得很多人都选择在解渴降暑中购买瓶装水。我国瓶装水市场规模庞大,其中自然也充斥着诸多问题。
资源浪费极大
生产1公升的瓶装水罐,制程中至少需要17.5公升的水。瓶装水出了生产线后,还需要运送、上架、冷藏等。根据估算,从欧洲运送1吨的矿泉水到澳洲,会排出 84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光是去年,澳洲人就消费了1亿5000万公升的瓶装水,等同排放了约1万2000多吨的二氧化碳。从开始生产到消费者饮用,瓶装水消耗的能量是自来水的1,100-2,000倍(这里的自来水是指经过净化、可以饮用的水)。
杂乱的概念
看上去很纯净的瓶装水其实并非你们所看到那样纯净。目前市场上的饮用水除了纯净水、矿物质水、饮用天然水外,还有离子水、山泉水、磁化水、蒸馏水等,名目繁多、鱼龙混杂。只是各大商家在跟消费者玩弄概念,其实水的品质并没有多大变化,真正能够适合人体长期饮用的只有极少部分。瓶装水业内专家也表示,市场上的瓶装水有九成都不宜长期饮用,长期饮用将对身体不益。更有甚者不少瓶装水被检出含有潜在的致癌物溴酸盐超标。而且作为瓶装水的企业负责人,他们从来就不会喝自家生产的水。
食品标签的相关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关于食品标签的相关法规还很不完善,对于标签需要注明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厂家自行根据利益需要对所标注的内容进行取舍,消费者知情权受到损害。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目前国内的瓶装水企业很多是把自来水灌装为瓶装水。虽然不一定有安全隐患,但是将一般的水灌入瓶中,转而向消费者索要高出生产成本几十倍的价钱,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
此外,除了少数品牌,饮用水一般都不在标签上标注自己产品的pH值。此处无意讨论天然水和纯净水的优劣,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酸性还是碱性,消费者至少应该有知晓的权利。
没有统一瓶装水标准
在北京调查了市面上公开售卖的主要瓶装水,除地标外,有8家执行天然矿泉水国标,4家执行纯净水国标,而包括3家矿物质水和3家其他饮用水在内的品牌,执行各不相同的企业标准。
19种瓶装水9个标准,怎一个“乱”字了得。让人挠头的,还有国标之间打架,地标宽于国标,企标成了“商业机密”……这一来,消费者无所适从,也不禁心生疑窦:国标、地标、企标,究竟哪个算数?有的地方地下水被污染了,难道连瓶装水都不敢放心去喝?
根据规定,如果没有国家标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制定地方标准,国标、地标都没有的,生产企业可制定企业标准。不论是地标还是企标,都必须以国标为底线,在已有国标的情况下,地方纷纷另起炉灶,是何原因?那些五花八门、秘而不宣的企标,又有何猫腻?
说白了,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有的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把地标压低,方便更多企业来落户,并让其在质量上蒙混过关。标准低甚至缺位,造成无法可依、违法难究。对部分企业而言,将“矿泉水”偷换概念变成“山泉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新标准,看似标榜“商业机密”,实则模糊视线,逃避检查。加上许多地标的制定,也有大企业的参与,不排除其通过向监管部门利益输送,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嫌疑。
在人们谈水色变的当下,整个瓶装水行业也面临严重冲击。公众本就脆弱的信任感,如刀尖上的舞者,一不小心,就会碎了一地。废止瓶装水不合格标准、修订统一标准,已成当务之急。
限制使用瓶装水,你赞成吗?
为了节能减排,美、英等许多发达国家早已主动抛弃瓶装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反瓶装水运动”。
有数据显示,在瓶装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而从2012年开始执行的新国标中,对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标准有106项。既然瓶装水的标准还没有自来水全面,有人提议,我们也可以限制瓶装水的使用。此言一出,立即招来反对之声。那么,现阶段,我国开始尝试限制瓶装水的使用,你赞成吗?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