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北京迎来了雾霾、沙尘暴、杨花柳絮三管齐下的天气。还记得当初雾霾刚刚来袭时,人们对PM2.5惊恐万分,出门尽量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空气净化器、PM2.5活性炭口罩,与防霾有关的商品迎来销售“井喷”。学校停课、公车停驶,污染企业紧急“拉闸”。
时至今日,学校已不再停课,越来越多的人连口罩也不戴了,因为知道没太大用处;户外活动也恢复了,因为不知这种天气什么时候是尽头。有人开玩笑说:如今要不要户外活动,已经与天气无关,基本就是靠个人勇气了。
在霾的大区域性、顽固性特点面前,所有的驱霾的努力仿佛只是尽人事而已。
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例举了一个惊人事实: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却有7个在中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路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有人用这种“黑色幽默”调侃雾霾。雾霾危害何止“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钟南山院士警示道,雾霾比非典更可怕。非典可以考虑隔离,但大气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没有人在这种环境下还可以做到自强不“吸”。1952年的伦敦大雾在4天内造成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后8000多人陆续丧生;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在一个星期内就夺去了60多人的性命;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矶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这种烟雾使人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世界卫生组织称,空气污染每年在全球造成700万人死亡。
雾霾虽可怕,比雾霾更可怕的是人们的麻木。这种麻木和习以为常会在客观上使驱霾行动失去应有的压力。它会让我们集体钝化,对雾霾的形成给予认同,对驱霾的难度给予理解。长此下去,我们就将可能错过驱霾时机,任由雾霾熏染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变得不堪一击。
所以,让我们把每一次身处雾霾的呼吸都视作痛苦万分的呻吟。请再次把口罩戴起来,不放弃对环境问题的抗争。
据北京市公布的数据,四分之一的PM2.5是“输入性”的,四分之三则是北京地区“自产”的,包括汽车尾气、燃煤排放、工业企业排放、工地扬尘、农业焚烧秸秆等。其中,汽车尾气大概贡献了22%以上的份额。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毒雾”面前,付出了代价的我们都应该反思:哪些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负荷”:乱扔垃圾,开私家车,贪图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烧树叶、秸秆,无节制购物……
一些国家的治理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从政府层面上,1952年的大雾事件让英国人痛下决心,治理汽车尾气,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大气污染之苦,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还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出行习惯等给大气污染源多加一个“过滤器”,比如自行车取代汽车出行。这在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度,都得到了倡导。当污染较为严重时,民众会控制户外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美国官方也会予以监督和提醒,以此来减少对民众身体的损害。
面对黑色如同癣疾的雾霾,我们不能只站在道德高地上说别人,自己却没有任何行动,不能总是说的比做的好,不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谁也没有资格置身事外。政府、企业、个人都应把自己摆进去。借用著名学者崔卫平教授的一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