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环保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14-11-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置身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迫切想了解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征?对环保来说,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在向经济新常态过渡时期,环保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以“三大发动机”驱动经济发展

如何理解和把握经济新常态?

■目前的中国经济尚属于非常态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

中国环境报: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期,这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李佐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可以预见,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严格说来,目前的中国经济尚属于非常态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更准确的阶段判断是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只有当度过这一时期后,经济才进入新常态时期。全面改革是推进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基本途径。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适度,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是经济质量较高,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四是经济制度环境有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中国环境报:在向经济新常态过渡时期,您认为环保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李佐军:我们先来谈谈机遇。经济下行在给环保或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执行增添了复杂变数的同时,也有利好的一面。例如,因为经济增速有所下降,能源需求增速减缓,客观上减轻了环保或减排的压力。另外,产业转型与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这是推进环保或节能减排的一个很大动力。并且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这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至于挑战,经济下行意味着政府的政绩减少,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加大,这会导致环保的投入减少。具体的挑战还有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因为中国产业链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加之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在目前的情况下任务艰巨,且更显艰难。

节能减排推进艰难,源自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要转变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因此阻力很大。在经济下行阶段,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在原有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的现实压力下,难免会将节能环保工作放在次要位置上,同时企业因逐利的本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也可能放松节能减排。

中国环境报: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环境问题?

李佐军:在经济下行的阶段,企业面临的冲击比较大,因为市场需求减少、订单减少,导致效益下降,尤其是“三高”行业、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则更是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时,许多企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要生存还是要环保?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压力很大,而环保又需要投入,这会导致很多企业从维护自身生存出发,减少环保投入,甚至增加偷排。

2014年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尽管我们已采取了“向污染宣战”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战略和举措,但由于环境问题积重难返,加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真正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环保压力还在持续加大。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很多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痛下决心解决它,但在短期内主要能做到的是减少污染增量。解决污染存量问题,还需要很大的投入,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将已经污染的空气、水、土壤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绝非小投入可以做到,甚至可以说把过去挣的钱都拿出来治理都不一定够。所以,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竞争力。

中国环境报:在经济速度放缓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如何对现有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李佐军:针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这些行业和企业来说,出路在于淘汰或转型。要加强环境保护,肯定要淘汰一些“三高”落后产业,同时培育一些新的绿色产业,使经济保持较稳定的增长。发展绿色经济既可推进经济转型,又可培育新增长点。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竞争力。

发展绿色经济能带来如下多重效应:一是经济效应。通过开展碳交易,如开展清洁机制项目交易,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发展低碳技术,培育出新的低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据预计,全世界绿色市场价值将从2005年的297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两万亿美元。过去10年杜邦公司通过节能减排使产能提高30%,能耗降低7%,温室气体减排72%,节省成本20亿美元以上。二是环境效应。通过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氧气和水蒸气增多,废气排放减少,环境效应显著。据调查测算,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8吨标准煤;每年使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三是社会效应。通过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能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在2012~2020年间,政府每投入10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能源,可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四是道德效应。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可在国际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塑造新的形象品牌,提升国家软实力。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化,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向技术和知识密集转化。产业升级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之所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压力较小,原因在于他们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多少碳排放。我国还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碳排放比较多,因此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还意味着附加值的提高,可以带来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提高碳生产率。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有:一是由原来主要发展低端、低附加值产业向主要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由原来主要发展农业、一般性制造业向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三是由原来主要发展贴牌产业向主要发展品牌产业转型。具体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如下9个方向:产业高端化、产业高度化、产业特色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品牌化、产业绿色低碳化、产业融合化、产业国际化、产业信息化。

中国环境报:旧的增长模式会遗留下一些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突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都是向新常态过渡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李佐军: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需求边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而“三驾马车”又主要依靠政府的财税货币政策来拉动,容易产生后遗症和副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

今后,则要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上寻找新出路。具体说来,要全面推进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

归根结底,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另一方面,从需求边的“三驾马车”内部结构来看,也要发生新变化,即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变为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民间投资)拉动,这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新常态下的表现。

制度变革主要是要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型和机构精简,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如加快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此外,要加快企业改革,比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民众创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总之,要加快主体转型,提高各种主体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承受力,政府要加快从经济增长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主导型政府转型,企业要加快从速度效益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社会要加快由哑铃型社会向中产主导型公民社会转型。

要素升级就是要实实在在地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加快技术进步,大大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要素的升级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结构优化就是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工业化最重要的是推进品牌型工业化,一定要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通过品牌来提高附加值,通过品牌来提高竞争力。同时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进城的问题。还要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正是通过以上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的转型,才能解决一系列的遗留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环保应如何作为?

■一定要平衡好物质需求和环保的关系,将原来考核体系中的结构、权重进行重构,增加节能环保与民生方面的权重。

中国环境报:在向经济新常态过渡期,您认为在环保方面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李佐军: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我认为目前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社会要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意识决定行动,意识引导行动。不仅是环保部门,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强化环境保护的职责和意识。个人和企业也要强化环境意识。因为只有提高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行动才容易到位。否则思想意识不到位,环保行动就难以自觉形成。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很多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只有全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提高环境意识,都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实行有效的行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要尽快改革考核导向,完善考核制度。当前环保形势比较严峻,有些局部环境还在恶化。追根溯源,中国GDP的导向、考核制度是一个关键。各级政府主要在考核GDP增长、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环保考核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为此,我们一定要平衡好物质需求和环保的关系,将原来考核体系中的结构、权重进行重构,增加节能环保与民生方面的权重,下一步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加大,纳入重要考核体系,促使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放在环保上。

第三,要加快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能源的结构优化,提高效能,加快产业转型审批。我们都知道,燃煤、工业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如果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等,毫无疑问会带来比较大的环保压力。所以,我们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的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这些产业的比重。

第四,要加强环保协作。建立全社会、政府、企业一体化的环保协作体系,区域之间实行联防联控。因为只有采取联合的行动,环境保护才能真正达到效果。如果只有某些企业、某些区域在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采取共同的行动,这是环保一个重要的特点。除了法律机制,我们还要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来调动各方面,达成广泛共识,推动环保协作。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