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重拳出击假冒伪劣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2015-03-16
农资产品作为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为粮食增产增收保驾护航的重要产品,其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对农资产品最新一期的抽检结果表明,农资产品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在90%以上。

农资产品作为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为粮食增产增收保驾护航的重要产品,其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对农资产品最新一期的抽检结果表明,农资产品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4年的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点。上年,我国复混肥料的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2.6%,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药产品的合格率为90.2%,与2013年基本持平;部分地区农膜产品的合格率接近100%。2014年中消协受理农资类投诉5554件,占各类投诉的0.9%,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那么,是哪些力量在推动着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又是什么措施使得假货在市场上越来越无处遁形?企业和产品用户维权又剑指何方?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之际,中国化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时期,江西遂川县工商部门以“打假、护农、增收”为目标,全面启动春耕农资打假行动。(CFP供图)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时期,江西遂川县工商部门以“打假、护农、增收”为目标,全面启动春耕农资打假行动。(CFP供图)

监管打假 持续发力

据了解,2014年,我国各地、各部门多次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农业部门开展了春季、夏季百日和秋冬种专项行动,工商部门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质监部门开展了“质检利剑”农资打假战役,三部门共检查农资企业92.2万余家,整顿农资市场26.2万个,查处假劣农资案件6.1万余件,捣毁制假窝点68个。在公安机关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的专项行动中,破获制售假劣农资案件62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52人;各级检察院共受理假劣农资案件36件,起诉58件;各级法院共审理假劣农资案件71件,审结52件,生效判决84人。农业部、质检总局还向社会公布了28起制售假劣农资典型案例,政府部门在农资打假上的雷霆之举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农资监管机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农资监管水平。譬如农业部出台《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使得农资案件全部实现网络化公开,并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最高检推动各地开展“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并有效运行;工信部建立农药生产企业资质查询库;工商总局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供销总社开展农资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等。此外,北京、江苏、陕西等地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定期巡查制度,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福建、湖北、浙江等地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假劣农资预警信息;山东威海等地推行农资“一卡通”,既服务于农民,又实现了农资质量的可追溯性。

打假重拳出击,监管与时俱进。这些行动不仅有效的避免了假的农化产品坑农害农,同时也受到了行业内合规生产企业的大力欢迎。“这些假货生产者就是市场上的毒虫,要不然就是伪造大品牌产品以次充好,做农化山寨品,要不然就压低价格,搞恶性竞争,这些产品生产厂往往都没有合格的资质,少了监管和登记手续,他们的成本要低的多,合规企业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长久下去农民在市场上那还买得到真货,所以政府打假和监管要多多给力,执法更加严格,这样不论是我们农药,还是化肥农膜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好,农民才能使用上放心的农化产品。”一位农药企业的员工向中国化工报记者吐露心声。

企业农化专家正在田间为农户讲解化肥使用方法。 (王红梅 摄)

企业农化专家正在田间为农户讲解化肥使用方法。 (王红梅 摄)

市场建设更加规范

“不论是准入条件的颁发还是对过剩产能的预警,你会发现整个市场是在更加规范化,这也是农化产品假货出路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王莹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她进一步解释,以化肥产业为例,产品质量的逐年提高,一方面是由于近两年化肥市场不景气,产品利润很小,造假的成本增高,市场的诱惑力下降,所以从事造假的人也就减少了。另一方面,化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正规化。绝大多数企业的意识已经悄然转变,从以量取胜到提质增效,企业注重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以好口碑赢市场,以诚信经营招揽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复合肥企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延伸服务链条上,并在工艺控制和产品出产的质量监控上严格把关。如此一来企业的自律导致行业发展的规范,所以假货的生存空间也就会越来越小。

对此,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也深有同感。她表示,加强行业自律是杜绝假货和不合格产品的治本之法。因为农药产品种类众多,加上复配的药剂,其产品种类可达千余。另外,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高等原因使农药辨假和打假都更加困难。譬如,有的厂家以生物农药为噱头却在其中添加化学成分;有的厂家生产未过专利期的产品;还有很多没有生产资质的化工厂、实验室可能也在加工生产质量合格的农药产品;而有些具有生产资格的大厂家或许也会在农药中添加隐性成分,生产不合规产品。这些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使得农药监管更为复杂。正本必清源,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根本首先是正规农药企业学法、守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农药生产经营行为,讲诚信,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带动整个行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目前,多数农药企业已经开始加入到行业自律的队伍中来。中国农药协会曾开展“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活动、在农药行业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树立中国农药行业HSE管理体系合规企业等一系列活动。在树立诚信标杆企业的同时,也是对违法生产不合格产品企业的一种打压,就目前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随着行业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主流企业的产品的质量波动会越来越小,质量也会逐步提升。另外,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农民对大品牌的优质产品会有更高的共识和辨识度,销售假话也会越来越难。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敏表示,虽然每年农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都比较高,但农膜市场上确实存在以次充好、兜售不合格产品现象。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低档产品,低档产品生产过程简易、准入门槛低。一些小企业用废旧回收原料生产的农膜质量差、易破损,之所以能进入市场,靠的是价格低廉,迎合了部分农民只买便宜货的消费心理。其产品价格低除了原料上做手脚外,还购进售出两头不开税票,偷税漏税降低成本,获取不正当利益,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曾主持制定并颁布《农用薄膜行业准入条件》,对农膜企业的规模、生产设施、产品质量、工艺条件和环境保护等作了明确规定,目的就是从生产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规范市场发展,支持正规守法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不合格农膜产品的生产企业。企业表示,这种监督和执法在后续上还要多多发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规范市场,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的作用。

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生产正规农化产品的企业维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很多的化肥、农药企业都在积极的配合工商质检部门开展工作,他们会在市场上收集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和线索,联合当地执法部门对其进行查处,维护自己的利益。行业发展是大家的,只要在其中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每个企业都要有责任感,一起努力来肃清行业中的假冒伪劣,积小力汇大力,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就可以使行业的发展规范化,健康化,使不合格的产品寸步难行。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在甘肃景泰县组织农技推广专家为玉米种植大户讲解SODm尿素科学使用技术。 (张四代 摄)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在甘肃景泰县组织农技推广专家为玉米种植大户讲解SODm尿素科学使用技术。 (张四代 摄)

营销服务 占领高地

“先不说产品质量和价格,我们就要用优质服务把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清扫出市场。”一位在化肥企业销售一线的员工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据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目前,农用化学品的不合格产品存在着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问题,最突出的是“黑窝点”制假售假问题,而且犯罪行为呈现区域化、隐蔽化、专业化趋势。有的违法添加隐性成分逃避监管,有的走街串巷流动经营,有的甚至用游击战术对付执法人员,特别是利用“电话推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渠道销售假劣农资,给传统市场监管方式带来挑战。有些案件还呈现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分工明确,其中有人组织推销,有人组织专家讲课,有人组织现场考察,环环相扣,形成犯罪链条。而部分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还比较弱,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有的甚至贪图便宜,专门从流动商贩手中购买农资,让违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除此之外,让很多正规企业更头疼的是,部分地方经销商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将仿冒大品牌的山寨产品掺杂在正规产品中销售,这种行为对老老实实生产合格产品的企业声誉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且短时间在市场上难以消除。

“如果假货都是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对接的第一线销售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到产品使用一线上更好的为我们的客户服务呢。”一位农化工作者如是说也。近些年来,农化企业对自己品牌维护和维权的意识不断加强,很多企业在村镇一级设置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指导当你农民购买和使用自己的农资产品,并在科学施肥,科学用药上给予农民帮助,真正实现农化服务一条龙,这种农化服务站不断兴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假冒伪劣产品的财路。

田间工作,政府也在行动。2014年,农业部门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共出动科技人员21.5万人次,举办现场培训咨询活动1.9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235余万份。工信部开展互联网农药销售监管宣传,加强网络销售知识培训。工商、质检部门利用“12315”和“12365”等投诉举报系统,建立农资案件处置快速通道,为农民质量维权搭建了桥梁。一年来,农业、质检等部门共受理农民投诉举报7663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农民对于这些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大品牌产品认知度会越来越高,虽然小品牌在部分地区也许会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土地流转制度和大农场主的出现,市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提供后续服务的农化产品。企业不仅要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用户不单单是买产品,更是买服务买放心。加上近些年来,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辨别假货能力在逐渐提高,假冒产品的市场会越来越小,其发展也难有立锥之地。

工商部门正在销毁收缴的假化肥。 (企业供图)

工商部门正在销毁收缴的假化肥。 (企业供图)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