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境保护优化

文章来源:谷腾环保网 发布时间:2011-03-07

“十一五”全省经济总量增长超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近19%!

经环境保护部核定,“十一五”期间,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从105.80万吨减至85.83万吨,减排18.8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129.40万吨减至105.06万吨,减排18.81%,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15%的任务,超额完成量达25%。

“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史无前例的治污攻坚战,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739.1万吨,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至3557万千瓦!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增长2.7倍,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全省脱硫治理能力增长8.5倍,居全国前列。

经济在增长,污染在减少———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让人憧憬的改变!

五年来,我省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污染减排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环评审批与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的互相排斥、互相制约的不利因素,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共赢促进的互利局面,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保障和内在要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新企盼和建设幸福广东的新要求,省环保厅厅长李清表示,“十二五”各级环保部门将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推进幸福广东建设为主线,为建设幸福广东再给力。

以环保倒逼转型

优化经济增长

2007年底,总投资近6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的奇美电子有限公司落户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成为当时佛山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无独有偶,同年底,佛山污染减排首战也在狮山打响,9家污染严重的漂染厂被依法关闭。据估算,9家企业关停后,狮山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400吨、化学需氧量500吨、废水500万吨。

9家漂染厂的关停,让当地每年减少约500万元的收入;但这些损失现在通过土地升值,早已让当地村民得到了更高的回报。

捷报频传。2010年6月,总投资80亿元的一汽大众整车生产项目,再次选择落户狮山。

南海狮山的一“退”一“进”,是佛山以污染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广东各地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犹如一盘巨大的棋局,在南粤大地铺开。

然而,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市提出“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在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东莞着力推动招商工作从过去招引“用人多、耗能大、占地多、污染重、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向招引 “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耗能”的新兴产业项目转变,矢志不移保护环境。

为从源头遏制污染,东莞环保“三个不批”应运而生,即采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项目不批;位于东江流域等敏感区域的重污染项目不批;已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不批。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该市环保部门共拒批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和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的项目2436项(投资总额约526亿元),为本地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做出突出贡献。

即使在经济增长最困难时刻,省委省政府仍坚持有质量的增长的决心,更坚定了环保工作优化经济增长的步伐!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省长黄华华每年主持召开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我省节能减排重点工作。林木声副省长经常深入减排重点工程现场指导督办各项工作。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关停小火电1209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782万吨、落后钢铁产能1274.7万吨、落后造纸产能33.5万吨,均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淘汰任务。落后产能的退出,为一批现代产业项目上马腾出了环境容量。

在减排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充分发挥环境审批“调节器”和“控制阀”作用,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对“两高一资”项目严格环保准入。“十一五”以来,全省环保系统共审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近30万个,否决率5.9%,有效控制和减少了新增污染量的产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环境保障。

经济学家指出,同税收、价格、利率等金融工具一样,环保已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结构减排,我省各地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把污染控制从“末端”推向“中端”、“前端”,既能腾出空间,留下容量,又创新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十一五” 期间,我省主要高污染行业增幅有所回落,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增速下降,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总量增长超过75% 的形势下,全省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了54%,居全国领先水平。

治污成效显著

让环保更惠民

碧波荡漾中,一艘艘花船驶向海心沙,亚运圣火从水中走入主会场……别具一格的亚运会开幕式,是南粤环保人践行“绿色亚运”庄严承诺的完满答卷。

蓝天白云下,花城广场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广大市民对亚运会空气环境治理成效的最好肯定。

监测显示,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比赛场馆城市所有站点空气污染指数(API)全部达到亚运环境质量保障目标要求,珠三角区域大气能见度较往年大为改善,广州市大气能见度超过5公里的小时数比例达到95.8%,东莞和佛山市则分别达到了100%和95.8%,刷新了近10年来同期环境质量的最好记录。

不仅广州、珠三角,南粤大地都在“悄然”变化。与2005年相比,与2010年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江河水质达标率和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上升了 9.6、17.9和13.3个百分点;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1.9%、5.6%和14.8%,酸雨污染明显减轻。至 2010年底,全省21个地级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治污投入和一大批治污工程的强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省各地以工程减排为抓手,用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实现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

据统计,广东省政府投入32亿元,带动地方融资120亿元,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截至2010年底,我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05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39.1万吨,是2005年634万吨的2.7倍,占全国1/8强,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全省12.5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557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是2005年420万千瓦的8.5倍。

事非经过孰知难。谈起“2009年底前全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攻坚战,林木声副省长颇为感慨,“那段日子里,一县一厂的建设,是我最牵挂的工作之一。”

据悉,到2009年4月时,全省67个县(市)中,仍有36个县(市)未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而且这些县全部位于我省经济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面临资金缺乏、交通偏僻、地质复杂、建设困难等诸多问题……

目标既定,再难也要迎面而上!在创新机制和真抓实干中,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攻艰克难。2008年8月6日、2009年4月29日,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专门部署和协调推进相关工作。省政府与各市签订责任书,实施年度考核和预警谈话。省财政厅投入25亿元,一揽子解决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省物价局加快污水处理收费改革,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水平,全省所有县(市、区)和132个镇全部开征污水处理收费。省环保厅实施“分片督办”制度,厅领导分头带队,分区分片直接督办每个污水处理厂建设……

号角吹起来了,战役打响了,大家纷纷行动起来了。2009年底,全省各县(市)如期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此外,佛山、东莞、中山等市万人以上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城乡污染治理的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了城乡结合带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广东省再一次兑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绿色承诺。

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将全省治污减排工作推向新高潮。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11个涉亚城市(包括珠三角9市以及清远、汕尾两市)和有关部门,以超常的措施、超常的力度,全力推进亚保攻坚战。以空气环境治理为例,截止10月30日,各地共完成了17119项空气污染治理项目,其中包括锅炉污染治理项目8039个,油气治理项目2963 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5908个。据测算,这些治理项目可削减空气污染物近100万吨,包括削减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合物20万吨、烟尘20万吨、挥发性有机物30万吨,为成功兑现“绿色亚运”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2010年10月25日,随着东莞市创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现场考核验收,珠三角如期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一块绿色珠三角的版图跃然纸上。环境巨变不仅带来城市形象和价值的提升,也在悄悄改变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创新环境监管

走出广东特色之路

千年之前,锐意进取的岭南人扬帆出海,率先打开了中西商贸的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之后,岭南人敢拼、敢闯,勇于创新的岭南文化,也促使广东走出了一条创新、特色的减排之路。

广东省提出,落后炼钢产能在2008、2009、2010年前关闭的,每万吨分别补助15万元、12万元、10万元。

自2009年1月1日起,对全省424家落后水泥企业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提高其用电价格;其中,淘汰类企业提价每千瓦时0.2元,限制类企业提价0.05元。

与此同时,全省专变用户的污水处理企业用电价格统一按大工业电价执行,平均每度电下降0.10元“

加快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全省每吨污水处理收费平均水平由2007年底的0.35元增加到2009年0.92元。

加强脱硫电价管理,扣减脱硫设施投运率及脱硫效率低的燃煤电厂的脱硫电价,累计扣减5100多万元。

……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在上述这些补贴方案“一多一少”、用电价格“一升一降”、排污收费”一增一减“的背后,是广东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灵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减排的决心和勇气,也蕴含着管理者科学减排的智慧和谋略。

在省环保厅厅长李清看来,污染减排战既是污染治理的一次大攻坚,又是环境管理的一次大创新。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推进污染减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面推进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环保发展新路子。

——— 建立部门联动的综合决策机制。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了具有我省自身特色的政府统筹、环保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环保执行力。

——— 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制定《珠江三角洲环保一体化规划》,以污染减排为重点,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流域水体改善一体化、重大项目审批一体化……

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实践中,广东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2008年3月,广东在全国建成第一个监测面广、监测设备先进、监测项目齐全的区域空气环境监测网;10月,省政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广东成为国内首个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的省份;2009年5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颁布实施,成为国内首个明确规定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地方政府规章;2010年2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实施的区域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 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为污染减排开展提供法制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制(修)订了《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3个地方法规,出台了《广东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3个政府规章,颁布了《广东省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8项地方环境标准,在地方环境立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2006年9月,《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立法,为区域限批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11月,随着更严、更高的广东省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实施,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工业锅炉污染深化治理工作。与此同时,广东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家具行业、印刷行业、汽车制造业、制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新标准,先人一步地开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

按照省委书记“环保部门要做恶人”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将火电厂脱硫设施、污水处理厂和“两高一资”行业企业等重点减排工程列入监管重点,落实监管责任。“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立案处理违法企业52463家,限期治理或整改42037家,关停14793家,确保了减排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省级和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成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全省 387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均已实行在线监测,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控网络,确保减排设施发挥实效。

清风徐来,拨开云雾,一个绿色广东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清晰。在构建生态文明的今天,广东在领跑,广东的明天会更美好。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