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渐微凉,繁花落地成霜,寒冷北方现已气荒,不思量自难相忘。”一首《凉凉》唱冷了北方的冬天。
不过,比《凉凉》更冷的是,在寒冬腊月天猝不及防地告诉你:“对不起,气源不足,停气。”
12月1日,黑龙江大庆中瑞燃气公司液化天然气挂牌价创出9400元/吨的历史新高。
据了解,受到原料天然气限量供应的影响,这家公司的挂牌价比11月30日猛涨了1400元/吨。
厉害了,两者价位前后相隔不到24小时,涨幅速度达到58元/吨每小时,飚起来堪比高铁。
报道显示,其余北方各地液化天然气均价也纷纷突破了7000元/吨的大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知道当我国华北、西北的LNG价格达8000元/吨的时候,而我国华南地区的LNG价格却只有4600-4800元/吨。两者相差近乎一倍!
就这样, 天然气“涨价”的报道像雪片一样纷沓而至刷屏、霸屏,而“气荒”就像西伯利亚的寒风在我国华北地区肆虐的蔓延。
我国天然气的三大问题
一场“气荒”毫不留情的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三大问题暴露无遗:
问题一、储备力不足:
11月29日,在第五届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发展大会上,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今冬天然气的供应紧张。一方面是源于对今冬天然气市场形势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天然气储备建设严重滞后。”
局内人,门清,一语中的。
我国天然气储备力不足已成为当下天然气市场供需的最大症结。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18座,有效工作气量为64亿立方米/年,约占全年消费量的3%。
对于一年要用2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我国来说,这明显不足。
资料显示,全世界很多国家现在天然气储气度平均是其需求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比如,美国的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全年消费量的20%,在欧盟这一数字为25%,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明显。
问题二、宏观调配能力差: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估计:“今年全年的天然气消费量在2300亿/立方米,增量3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其中煤改气带来的新增消费量近200亿立方米。”
众所周知,“煤改项目”的启动势必会造成我国天然气缺口,但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呢?
更令人费解的,南方和北方天然气市场形成巨大反差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做到宏观调控呢?
问题三、管网管理运营滞后:
我国天然气自产能力不强,但是其他国家却有天然气整装待发,为什么不能购买LNG填补我国自给能力不足的现状呢?
原因或许你都不能想象。
据报道,三桶油管网各自独立运营,彼此很难形成统一管理。再者,由于天然气配套设施不完善, LNG 接收站受制于气化能力及管网限制,海外市场供不应求的 LNG 难以转化为国内的供应能力。
由此一来,在市场需求增加的北方,天然气就这样“慌”了起来!
“加班”成为石油公司保供的杀手锏
“气慌”不可怕,可怕是它来的没有一丝顾虑,你更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突然的出现在凛冬时分。
气荒了,怎么办?此时,无数双眼睛正在紧紧地盯着“三桶油”想要一个答案。
身为国家能源之砥柱,“保供”自然的成为了时下“三桶油”当务之急!
日前,发改委已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要优化开采方案,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放压增产,确保国内天然气产量比去年同期只增不减。
同时,发改委还要求:要加快安岳气田、青海东坪气田和塔里木克深气田等重点气田建设,保障新建产能及时投产,努力增加新的资源供应。尽可能增加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气等非常规资源的生产供应。
言外之意,三桶油要加班加点增产,确保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
关于“保供”任务书,我国三桶油纷纷进行了正面回应。以中石油为例,“加班”成为了这个冬天最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中石油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计划冬季按各油气田最大生产能力安排天然气生产,尤其是需求量上涨较大的京津冀地区。长庆油田是保证京津冀地区供气的主要气源,现正在稳步提升产量,11月1日以后,日产量已达到1亿立方米以上。”
中石油另一位负责人表示:“把冬季天然气稳定供应作为政治任务,将科学组织气田满负荷生产,加大LNG现货资源采购,突出保供重点,全力保障华北地区资源供应。”
此外,中石油副总经理喻宝才也表示:“今年的天然气保供工作具有非常特殊的政治意义,供需形势非常严峻,经营压力非常巨大,要努力增加资源供应。”
不难看出,无论是“满负荷”还是“最大生产力”,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加班”的字样!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