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从2002年开始持续5年的超级景气之后,整个化工行业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据德国化工设备协会统计,德国的大型设备订单相比较2008年将削减1/3。这标志着新建的项目数量正在回落。著名跨国化工集团们,由于金融业的动荡,正在执行削减成本,节约开支的行为。在这样的形势中,将投资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目前跨国化工集团削减成本的方式之一。而中国的设备厂商和承包商们则会在市场变化中,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一些媒体宣传,在中国投资可以比工业发达国家节约50%~70%。而据巴斯夫公布的数字,巴斯夫在中国投资的项目只能节约10%~20%,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技术设备采购很难做到充分本地化。中国设计和制造的设备,依然得不到欧洲和北美公司的充分信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设备制造商依然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西方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的市场不够透明。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所在国的人力资源,将设计、施工等活动尽量本地化,也是节省成本的途径之一。然而,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可以信任的设计公司和施工公司,甚至比寻找值得信任的设备制造商还要困难。对于拜耳或巴斯夫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中国政府也许会提供一些帮助。然而并不是每一家跨国公司都具有这样的影响力,并且,中国政府也并不是一家理应提供这类服务的商业机构。要想使中国的投资项目顺利进行,并且收到预期的节约成本的效果,找到值得信任的中国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通常,在中国建设的化工项目,必须事先提交由中国政府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中国发改委发放的咨询资质以及由中国建设部发放的工程设计资质,决定了项目能否合法地进行。这使得项目必须由拥有这些资质的中国EPC工程公司参与,并在项目的中前期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中国EPC工程公司几乎全部都是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公司,绝大多数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院改制而来,例如著名的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原来的名称是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这些公司中有一部分的规划设计能力被国外同行认可可以达到国际水平,在项目前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化工设计院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国家投资的化工项目的设计任务,在大型项目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阶段拥有多年的积累。一位德国公司的流程工艺和工程设计的负责人,在谈到与中国工程设计公司合作的经验时说道:“中方合作伙伴在项目的早期阶段能够实现通常情况下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较深层次规划设计。这可以减少项目开发中的风险,使得同时进行的成本核算数据更加可靠。缺点是中国合作伙伴在工程设计方面明显经验不足,难以落实业主的要求。中方合作伙伴使用标准的能力也很欠缺,选择明显偏大的管道这类的错误常常发生。尽管项目大多都最终顺利地完工了,但他们显然不是承担下游的工程设计任务的最佳伙伴。”
在工程设计,尤其是详细设备方面,中国的国有EPC工程公司大多并不如人意。这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司刚刚由具有一定科研单位性质的化工设计院转型而来,与西方的EPC工程公司的发展路线并不相同。设计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细化分工的产物,优势和特点非常的明确,从另一方面说,也非常地单一。在充当承包商或是工程设计公司的角色时,主要由设计人员组成的国有EPC公司,显得缺乏现场的经验和对设备细节的了解。而西方投资者需要的,恰恰是理解中国的现场和中国设备的合作伙伴。
图1 德杰润滑油公司-室外储罐安装。
在这种情况下,详细设计任务以及采购、施工任务往往需要中国过程设备制造商更多的参与。通常,过程设备制造商在设计、改进、出售、安装、调试设备的过程中,会广泛地积累在项目实施后期所需的经验。例如,搅拌容器和反应器的制造工程师们,需要与对方的工艺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技术沟通,以使设计的搅拌容器和反应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在设计多个反应器组成的成套设备时,还需要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管路系统、设备基础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管道的安装当然也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家好的流程设备制造商,在他们的日常业务中,可以自然地积累起关于技术沟通、设备设计、管路设计、设备、管道和其他各种配件的采购、安装、调试等等一系列经验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西方投资者所需要的。工艺水平、概念设计、基础设计以及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对于西方的业主,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要在中国的土地上,选用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工人和中国的工程师,建设一座拥有本地化优势的化工厂,缺少的正是一家拥有丰富的过程设备制造经验并愿意进行更充分的国际化的中小型公司,作为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实施者。
中国的中小型EPC公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其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外资参与者正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中国的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市场,正在随着中国经济近两位数的发展速度飞速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化工企业在看到石化领域的成功之后,希望能够在中国取得更多行业内的成功。中国有外资参与的涂料、油墨、医药、助剂、化妆品、农药等行业的工厂越来越多,这些工厂的规模通常比石化项目小,往往更适合由中小型的EPC公司来充当承包商的角色。
中国目前的环境,给予了中国的过程设备制造商转型成为EPC公司最好的机会。对设备有充分了解,愿意进行充分的技术沟通,并且有成功国际合作经验的公司,如果能在与西方投资者的合作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业务的规范性,积累工程经验,并且为客户的工艺保密,那么,在中国新兴的“化工项目承包业”的竞争中,就可以取得市场先驱的地位。中国的这个新兴行业,远称不上竞争激烈。事实上,大多数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化工企业,正是在抱怨难以找到可靠的中国项目承包商或是设备制造商。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寻找相对而言水平较高,并且有培养潜力的合作伙伴,是为了在中国取得长期盈利的基础。
部分由化工设计院改制而来的工程公司
由于中国的中小规模的承包商普遍较为年轻,他们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是项目中后期的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承包商。因此,衡量他们的标准首先是关于设备制造的经验和能力。国外企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备和机械的生产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如何才能降低生产和安装成本?而诸如多阶段优化和设备重新设计这样的行为能够带来大幅度的成本削减。拜耳技术服务公司宣称,这种节约效果可以高达65%。同时,设备规格的再次审查也是很值得的,比如,在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对一个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减少材料消耗并节约投资?中小型承包商对于这样的建设应当抱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和灵活性,相比较大公司,更愿意按照客户的要求增加工作的细致程度。除此之外,规范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外国投资者常常抱怨,中国承包商派去的施工队伍的名单不断变动,很难相信他们的施工管理是规范可靠的。一些中国承包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施工中往往出现预期以外的问题,造成工期延长、预算增加;或是在一个项目中取得的成功无法复制到其他项目中去。管理不规范还会带来安全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健全的安全制度,无疑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埋下了隐患。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国际化的技术交流能力和对国际贸易流程的熟悉程度。中方合作伙伴的英语水平依然是一个障碍,他们往往难以及时理解外方的要求。并且中方伙伴操作国际项目的经验匮乏,对当地以及国际标准的掌握和使用存在障碍,设备的安全性、环保性往往难以达到要求。中国的中小承包商的设计工作通常是在规划设计和基础设计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如果不能和合作各方良好沟通,加之缺乏规范的管理,那么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规范的管理,国际化的意识,以及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并不会突然降临到中国的这些公司身上,往往是拥有数年与跨国公司合作经验的公司,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他们已经为一些中国公司共同的缺陷付出过代价,相对而言会更加具有改进的意愿和实效。
希望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跨国公司,应该对在中国的事业怀有信心。对他们来说,在中国挑选和培养合适的中小型EPC工程公司,在项目实施中扮演承包商、工程设计公司、施工公司、设备采购商等适当的角色,是非常必要的。经过适当的努力,可以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使本地化程度越来越深入,逐渐减少从发达国家采购高技术设备和派遣技术人员的比例。那样,成本削减达到或超出预期就并不是只存在于市场分析报告和行业评论上,而是确确实实出现在西方投资者的年终结算报表上。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