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持续增强自身的经济韧性与竞争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这个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高地上,民营科技企业的表现十分突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民营企业承担的比例达到38%,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达到了1.39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的41.9%,更以19.8%的年均增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活力。
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它们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2023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在新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58%,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总量的65%以上。
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民营科技企业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与日俱增。从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政策措施也愈发具体和有力。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隐性壁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这种持续不断的政策红利,无疑为民营科技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它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更加信心百倍。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如何将创新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仍然是摆在许多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10月19日,《技驭未来 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新书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该书的出版在此时显得尤为及时和珍贵。
《技驭未来 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
这本由新一代企业传记作家及财经作家陈润撰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全面记录了天俱时集团近30年的科技创新历程。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案例,更像是一盏指引前路的明灯。书中深入剖析了天俱时从传统工程公司向国际一流的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设计集团转型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锚定主业、重视人才、更迭创新等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教授的致辞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分量。他巧妙地将天俱时的个案与整个民营科技企业群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既肯定了个体企业的成就,又为整个行业指明了方向。彭院士强调的攻坚克难精神、跨界融合思维,以及对智能、绿色未来的展望,无疑是对当前民营科技企业最迫切需求的精准概括。
《技驭未来 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正式发布
事实上,天俱时的成功经验恰恰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它们对主业的坚守、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不懈追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剖析研习。
保持战略定力 始终聚焦于科技创新
从一家传统的“包工队”到环保、自动化领域的中坚力量,再到衍生出具有自身独立设计院、打造出独具特色的T-EPC服务模式,最终成为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设计集团,天俱时的蜕变蕴藏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易践行的真理:保持战略定力,始终聚焦于科技创新。
回溯1998年,天俱时初出茅庐时,还只是一家专注于医药项目电气和自动化施工安装的小型承包商。然而,即便在艰难求生的2003年,天俱时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眼光。在承接内蒙古某制药项目时,他们竟然将总包合同中占比超过70%、利润丰厚的仪表采购业务分包给了其他公司,自己反而留下了技术难度高、利润率低的仪表编程业务。这一决策,也预示着天俱时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满足于“吃工程饭”,而是执着于“吃技术饭”。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出台,环保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发展风口。规划中明确的环保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得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受到重视。天俱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果断将重心转向制药行业的环保工程和智能设备制造。2008年,天俱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紧接着2009年,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工程设计研究院,发展重点逐渐由产业链下游的工程施工向上游的工程设计转变。
这一系列战略调整,反映出天俱时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他们不断引入设计人才,将资源倾斜到工程设计与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多位国际知名化工医药设计专家的加入,为天俱时独特的“T-EPC”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不仅整合了技术(Technology)、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和施工(Construction)的优势,更体现了天俱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坚持和投入。随着这一模式的成熟和完善,天俱时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逐渐成形,在业界树立起了科技创新的标杆地位。
天俱时集团
如今,天俱时提出了全新的品牌定位:赋能新技术产业化的工程设计集团。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天俱时将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在精细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智能制造等国家新质生产力领域深耕细作,为其搭建“From Lab to Fab(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产业化通路。
天俱时集团董事长刘金涛表示,“企业应深刻理解并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同时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确保企业航向与市场发展趋势相契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天俱时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赋能新技术产业化 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圈
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中国的创新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生物制造、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纷纷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而在这场创新的盛宴中,合成生物学与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惊人的速度和潜力,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合成生物学,这个听起来略显神秘的领域,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2023年,这个领域在国内市场已经绽放出86.26亿元的光彩,预计2024年将突破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以新能源、新材料和含氟精细化学品为引领的精细化工行业,也在2023年迎来了7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含氟精细化学品和高端电子化学品就像是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布局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两个领域不仅关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家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旨在推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同时将这两个领域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含氟精细化学品因其独特的性质被誉为“化工行业的宝石”,从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到新能源电池的核心组件,从高性能医药中间体到新一代制冷剂,其应用无处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高端电子化学品,则是支撑我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被誉为“芯片产业的血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将集成电路材料与制造装备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旨在解决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然而,无论是合成生物学还是精细化工前端领域,尽管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却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顺利转化。这个过程绝非简单的规模放大,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工业量产与实验室中的小试、中试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涉及复杂的工艺调整、设备升级和流程优化,并不仅仅是产量等倍数放大的线性关系。这就像是将一幅精美的微缩模型转变为一座宏伟的建筑,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难题和工程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市场急需一批既具备强大工艺技术实力,又拥有成熟工程实施经验的企业来破局。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些深耕行业多年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天俱时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产业化导师”,经过多年在化工医药领域的沉潜蓄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全力进军合成生物学与新材料领域,为这些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成功进军两个发展迅猛的前沿领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和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天俱时深知科技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科技委员会。这个由国内外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食品健康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公司内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逐渐成为天俱时科技创新工作的智囊团。
目前,天俱时汇聚了50多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的学术专家;数十位在合成生物、精细化工、化学制药、食品健康等领域颇有建树的产业规划专家,以及200多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
在拥有了这支强大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之后,天俱时更加注重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产学研生态系统。自2008年11月首次举办天俱时科技论坛以来,这一盛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多年来,论坛为上万名产业精英提供了最前沿的理念指引和最先进的技术参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高科技创新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高端论坛之一。
天俱时科技论坛
此外,天俱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前沿技术联合攻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庆芬赞赏天俱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引进技术,而是深入消化、理解并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技术的产业化。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李春利强调了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与天俱时合作多年。天津大学教授刘庆岭博士则呼吁高校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称赞天俱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西门子制药行业总经理程琦茗表示,未来西门子将在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业务模式下,与天俱时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凭借深厚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产学研用生态体系,天俱时在前端咨询、工艺包开发、中试验证及项目建设全流程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近年来,公司成功助力蓝晶微生物、华恒生物、川宁生物、研一新能源等多家合成生物学和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先锋企业,实现了从“From Lab to Fab”的跨越,构建起了一座极富科技属性的产业落地桥梁。
文化与机制的探寻 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关键所在。然而,对许多民营企业而言,如何构建独特而有效的企业文化,如何设计激发创新的机制,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技驭未来 天俱时科技创新的基因密码》这本书生动描绘了天俱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机制,引起了发布会上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天俱时集团董事长刘金涛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独特的文化有助于应对复杂经济环境。”这番话道出了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而天俱时的企业文化或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窥一斑而知全豹。
首先,天俱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十个字来概括。这五个词相互作用,以信任为核心,情绪层层递进,即“只有平等才能换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产生信任,只有信任才能彼此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分享”。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外部关系。天俱时董事、首席设计师吴少华进一步阐述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指出这种氛围鼓励员工在项目关键节点上发声和质疑,促进了人才的不断成长。
其次,天俱时深刻践行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源自康德道德哲学的理念。康德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固有的价值和尊严,应当作为目的本身来尊重,而不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秉承这一理念,天俱时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
从2009年设立“天俱时大学”至今,公司坚持让每个员工都有权利分享组织变革的成果。不仅如此,天俱时还积极支持优秀骨干员工攻读DBA、EMBA,帮助他们拓宽人生的广度和深度。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人才发展的重视。
天俱时“四杰”日本东京大学访学研修
“如果说天俱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基石,那么独特的创新机制则是支撑其科技创新的关键。”上海创诺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华在发布会上说。他特别强调了天俱时由科学家主导的机制在民营企业中的罕见性。在这种机制下,领导层充分尊重并采纳科学家的意见,真正做到了科技事,科学家决策。
更值得注意的是,天俱时摒弃了传统的KPI等复杂考核体系,转而通过价值观来选择合适的人才,从而确保团队效益。这一系列创新机制为科技的落地生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书作者陈润进一步阐述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机制创新是化解所有变量危机的根本策略,卓越企业追求打造从‘如何管’变为‘如何不管’正是需要这样一套卓越的自运行机制。”
天俱时通过机制创新、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为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和成长舞台。同时,公司注重生态建设,内外兼修。对内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外强化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握国际市场机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共同推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
技驭未来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天俱时的成长故事堪称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陈润在发布会上指出,企业的发展和进化历程,本质上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回应客户需求,解决矛盾与痛点,企业才能永葆活力,生生不息。
同时,他指出企业要具备外部视角,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科技转型。在经济相对低迷的时期,关注人民的需求,将有助于企业更安全地度过挑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正是天俱时多年来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天俱时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的真谛。从最初的工程设计,到如今在合成生物学、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天俱时始终保持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建立在对市场深刻理解和自身能力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使得天俱时能够在某些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跨越。
天俱时的成功,为中国众多民营科技企业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民营企业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善于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创新中增强自身实力。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像天俱时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创新的力量。他们将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文章作者崔芳菲,流程工业整理编辑,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4年10月22日,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霍尼韦尔绿色发展峰会上,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孙建能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业务中国总经理曲广东,深入探讨了霍尼韦尔在能源可持续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未来在可持续业务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展望。
2024-11-08 霍尼韦尔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4年11月5日—11月10日在上海成功举办,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本届进博会上,多家企业围绕新能源行业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实践,彰显了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加速趋势。本刊记者在此次进博会上,深刻感受到了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新能源市场的蓬勃活力。
2024-11-10 《流程工业》编辑部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能源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第七届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于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作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聚焦了绿色低碳发展,展示了全球最新的绿色技术和产品。全球各大企业积极展示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成果,竞相亮出“绿色名片”。
2024-11-10 《流程工业》编辑部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0-24
2024-11-15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