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
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
建成投用
这是我国首个
实现工业运行的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
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
成为目前
中国石化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
整体项目
年可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
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
相当于多植树75万棵
较传统的桩基式光伏
降低投资约10%
对漂浮式光伏在沿海、浅海地区
全海水环境的推广
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深挖土地利用潜力,打造“一地两用”新模式
该漂浮式光伏电站所在水域与海域联通,利用海水表面空间吸收太阳能发电。
项目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具有零排放、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
项目创新采用漂浮式光伏结构,通过光伏板随潮汐同步升降设计,缩短板体与水面距离,仅为传统桩基式结构的约1/10,最大限度借助海水散热,通过冷却效应提高发电效率5%-8%。
三大创新
破解海水光伏工业应用难题
在全海水环境下,光伏系统面临海水腐蚀、生物附着、潮汐波动等问题,为解决应用难题,研发团队联合国内领先的材料研发和浮体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三大创新:
开发出抗盐雾腐蚀、抗藤壶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研发出可抵御13级大风、适应3.5米潮汐落差的水下锚固系统,较传统的桩基式光伏降低投资约10%;光伏板与线缆贴近水面巡检通道,较传统桩基式光伏运维时的安全性显著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这些技术创新将为沿海、浅海地区光伏开发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项目成本下降。
助力实现
氢能与光伏高质量耦合发展
此前,青岛炼化已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
水面光伏项目的全面建成投用,打通了青岛炼化新能源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形成“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有助于氢能与光伏高质量耦合发展,为绿氢炼化、绿氢交通产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下一步,青岛炼化将借助新能源产业优势,再拓展建设23兆瓦漂浮式光伏项目,强化新能源供给能力。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长极。
公司大力实施绿色洁净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洁净发展,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
启动“万站沐光”行动计划,计划到2027年建成光伏站点约10000座,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深耕地热领域,地热供暖能力达1.2亿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
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加速建立氢能全产业链条,建成投产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已建成加氢站144座,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
2024年,中国石化新能源供给量折标煤580多万吨,推动传统油气产业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发展。
文章内容来源中国石化报,流程工业整理编辑,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记者在鼎际得高端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整个项目一期建设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管道试压和设备调试,为7月份试生产做最后冲刺。
2025-04-28 化工在线
2025-07-04
2025-06-26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