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广东省发改委对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进行核准前公示,根据公示信息得知,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周期为42个月,总投资520.81亿,主要建设160万吨乙烯及下游共18套化工装置及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近期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进展情况
2021年11月:储备转规划评估
2021年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实施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储备转规划评估会,会议邀请来自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对三期乙烯项目进行评估。与会专家经过认真评估一致认为:三期乙烯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技术先进,产品结构合理;项目申报材料齐全,基本满足转规划的相关要求。
2020年12月:项目一次环评
2020年12月14日,中海壳牌官网发布了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信息,拟在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建设16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下游共18套化工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和环保工程等。
2020年5月:项目签约
2020年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签约”仪式。当时签约的项目以15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为核心,包括环氧乙烷/乙二醇、SMPO/POD、α-烯烃、聚α-烯烃等14套化工装置,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其中α-烯烃、聚α-烯烃、茂金属聚乙烯技术在亚太地区首次应用。
该乙烯三期项目基于前两期合计220万吨/年乙烯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中海壳牌乙烯总产能将达到380万吨/年。下面看一下乙烯项目前两期的基本情况。
1、惠州一期乙烯项目
中海壳牌一期于2006年投产,包括100万吨/年乙烯、3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15万吨低密度聚乙烯、24万吨聚丙烯、29万吨环氧丙烷、8.5万吨多元醇、6万吨丙二醇、16.5万吨丁二烯、27/32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等11套装置,其中29万吨/年PO装置采用PO/SM法。
2、惠州二期乙烯项目
中海壳牌二期自2018年4月开始陆续投产,总投资228亿,包括120吨/年乙烯装置、18万吨/年丁二烯装置、15万吨/年甲基叔丁基醚/5万吨/年丁烯-1装置、25万吨/年烯烃转化装置、35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25万吨/年丁辛醇装置、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30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15/48万吨/年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等11套生产装置。
其中,35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和25万吨/年丁辛醇装置(括10.6万吨/年正丁醇和12万吨/年丁醇)于2018年4月投产。
30万吨/年PO装置2021年投产,自此中海油PO产能达到59万吨/年,采用了壳牌升级版的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联产工艺,有助于降低设备投资成本。
本文来源于综合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的共识,围绕开发新能源、优化炼化业务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例、发展CCUS技术等方面展开大量工作。在炼化业务方面,各大公司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给我国石油公司带来哪些启示?
2022-03-30 本网编辑
外媒最新消息:壳牌加入了未来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和存储(CCS)项目——CCS创新区。
2022-02-25 本网编辑
2022年4月11日晚,镇海股份发布公告,公司签订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EPC 总承包合同(九标段)。4月10日,由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天津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POSM装置乙苯单元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这两大项目将助力天津南港工业园区力争2025年实现化工生产项目产值超1300亿元,形成2-3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15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
2022-04-16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