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不是终极能源么?不是脱碳的必由之路么?有了氢不用,还把它变成别的,是不是有病,效率会不会太低?氢的储运成本极高,下游应用尚不成熟/或依赖储运。氢做为可再生能源的载体向难电气化端渗透,是需要规模化储运的。在广泛的纯氢管网和大规模廉价储氢等基础设施完善之前,氢的储运成本都将是高昂的,导致氢的至用户成本过高,这将抑制氢的需求;需求被抑制,反过来又抑制绿氢的规模化生产,导致规模化—降成本的路径受阻,即典型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Power-to-X是这一困局的潜在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也很可能是今后20年唯一的方案。如下图,同样的电网和管网建设成本下,管网的容量比电网要大得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了节约了30%的成本外,还有如下更重要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是你,按照以上表的价格,做为能源动力,假设发电或提供动力的设备转化效率近似,那你选择哪个?肯定不会选择氨,因为氨提供动力又贵又不成熟。以交通应用方面的内燃机和发电应用方面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为例,前者效率35-40%,后者为55-60%,与天然气没什么本质区别。如果你想将氨做为化肥原料出售,那恭喜你,你比绿色甲烷和绿色甲醇的都更接近盈利。
反过来想一下,现在传统氨4500一吨,折合0.87元/kWh,这相当于12000元/吨的天然气(绿色天然气也不用这么贵)!
小结
“总之,可以得出结论,以PtX产品的形式进行可再生电力的长途运输是走向全球社会去化石化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全球社会去化石化的巨大希望完全寄托在廉价进口的PtX能源上之前,应该同时继续采取其他严格措施。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生态充分性、显著减少运输、使用区域可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在合理的情况下,与电池相结合的直接电气化。无论如何,我们目前化石燃料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电气化都将需要大量可再生能源,而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当地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无法完全覆盖这些能源。H2技术的持续市场增长和不断提高的技术成熟度水平导致所有PtX级别的成本不断降低。以PtX产品的形式进口可再生能源并不是遥远的未来愿景。它们将使重型、海上交通、航空和(石油)化工等部门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实现去石化的紧急步骤成为可能。无论如何,有希望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出口大量可再生能源和PtX产能也必须有助于当地能源系统的去矿化。当地居民应受益于附加值,并应严格遵守环境法规。这是避免当前全球化石燃料贸易出现巨额赤字的唯一途径。”
本文来源于电氢燃料化学品。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2年6月22日,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总体院、甲醇制烯烃装置工艺包编制及基础设计招标公告。
2022-06-26 本网编辑
2022年6月10日、13日、14日,山西省连续召开“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三场新闻发布会。从发布会上获悉,煤化工大省山西将加快焦化及煤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推动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22-06-21 本网编辑
上海/慕尼黑,2022年2月15日——科莱恩,专注、可持续、创新的特种化学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其对于化工行业脱碳的承诺,并支持总投资高达35亿美元位于阿曼杜库姆的绿氨和绿氢生产项目。科莱恩将向KBR提供新一代氨合成催化剂AmoMax 10 Plus,用于阿曼公司ACME为发展杜库姆经济特区新建的绿氨工厂。该工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可日产氨300吨,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完全集成的碳中和工厂。
2022-02-17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0-24
2024-11-15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