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将围绕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运营、项目股权投资等重点业务,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支撑中国石化引领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稳链固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碳产业发展,推动化石能源走向高效、清洁、低碳。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出席公司揭牌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喻宝才介绍公司组建情况。江苏省领导韩立明、胡广杰,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中石化碳科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南化公司、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京工程公司参股,其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占股46%,南化公司占股34%。
近年来,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备的CCUS全产业链技术基础;
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形成了CCUS全产业链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营能力;
超过20家直属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碳交易业务平台。
碳科公司是中国石化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碳交易业务统一操作平台,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也是面向国内外碳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商。
投入运营后,该公司将依托中国石化碳产业链优势,围绕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运营、项目股权投资等重点业务,着力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投资一批碳捕集和利用项目、打造一个碳产业数字化平台,力争成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
马永生表示,
中国石化将举全集团之力,不断强化技术攻关,将碳科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引领绿色低碳技术革新,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产业布局,加快CCUS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强化资本运作,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引导撬动作用,通过合资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快速发展壮大,引领能源化工行业低碳转型。
据悉,中国石化多年来锚定“双碳”目标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
打造绿色竞争力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十三五”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近1500万吨。
目前,中国石化已部署“碳达峰八大行动”和33项具体措施,继续全力削减碳排放总量、增强绿色能源供给、优化企业能源结构、攻坚绿色低碳技术,力争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在仪式上,中国石化与南京市政府、碳科公司与南京江北新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石化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现阶段,中国石化的主要炼化装置要求实现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检修的目标,检修期间改造任务重、检修时间短及检修队伍分包多等因素已成为影响检修质量的瓶颈。在此,通过分析日常出现的仪表故障频率和由此带来的装置运行风险,重点探讨了仪表大检修期间的预防性检修策略的制订。
2022-05-09 本网编辑
“双碳”背景下,炼油厂的氢气平衡面临重构,开发推广节氢型工艺日益重要。节氢型工艺技术可以是依靠催化剂或工艺进步,提升传统加氢工艺氢气利用效率,减少氢耗;也可以是采用变革性替代工艺,大幅度降低氢耗甚至不消耗氢气。综述了各类节氢型工艺的特点:与传统生产过程相比,石脑油吸附分离工艺通过非加氢过程获取优质乙烯原料,减少氢耗;S Zorb工艺显著降低氢耗;喷气燃料液相加氢技术、柴油液相加氢技术取消了循环氢流程;柴油低氢耗高效改质技术、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减少了氢耗;钠法脱硫技术在低氢耗条件下能得到理想的脱硫效果;微界面强化技术在提高加氢过程传质效率、减少氢气循环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某炼油厂采用S Zorb工艺技术替代汽油选择性加氢工艺后,制氢装置产氢负荷由12.80 kt/a下降至5.73 kt/a。
2022-02-20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