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总斥资高达千亿元的煤化工项目或将生不逢时。
3月中旬,中海油山西大同煤制气项目时隔三年后终于获得了环境保护部的环评批复。该项目三年前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不过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前期准备工作,尚未正式开工建设。
对此,中海油总公司新闻办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知道此事,目前总公司还未对外正式发布相关消息。
三年时间,很多基础条件和市场要素都已悄然改变。现在,中海油正在经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业绩压力,其2015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85%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中海油40亿元煤制气项目地处严重缺水的大同地区,环保压力骤增的同时,在油价、气价低迷的背景下,未来盈利难期。
环保掣肘
上述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煤化工基地。项目利用当地煤炭资源,采用碎煤加压气化和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年产煤制天然气40亿标准立方米。
3月中旬,该项目获得环评批复,来自环保部的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符合相关建设要求。原则同意中海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地点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实际上,早在2013年3月,上述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文件。
但为何时隔三年之后,环评才通过?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广彬认为,前几年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天然气供不应求,很多企业集中上马煤化工项目,而煤化工最大限制则来自环保,当时政策有收紧的趋势。“多煤少油缺气是我国独有的能源格局,煤化工项目是煤炭清洁利用的一种途径,现在看来政策又有放松迹象。”刘广彬表示。
种种迹象表明,中海油正在加快“北线计划”项目的推进速度。不过,环保红线让该项目一直走得跌跌撞撞。
此前,环保部就中海油大同煤制气项目已多次召开专家会议,久拖未决的关键就是环评卡壳。环保人士甘亦维表示,“该项目所在的左云县属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虽然项目区已于近日被调整为工业用地,但环保部认为项目选址有待商榷。”
此外,高耗水也是中海油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资料显示,大同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15.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2%,远小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界限。
实际上,为了突破严重缺水的束缚并加快煤化工建设步伐,山西及附近煤化工项目开始向黄河取水。
据左云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2015年7月份,山西省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取自万家寨水利枢纽的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左云县供水工程,该项目年供水3600万立方米,主要向中海油项目及左云县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引黄入左工程是中海油煤制气项目的前提”,该负责人表示。
“不断抽取黄河水,将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主任任向春表示。
“北纬计划”临考
除了环保卡壳,困扰中海油煤制气项目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巨额的投资和难以预期的盈利。
据了解,煤制气是中海油“上岸战略”转型的关键布局。刘广彬认为,中海油此举更多出于战略考量。“中海油天然气项目主要是布局在沿海的LNG项目,但对内陆鞭长莫及,而常规天然气项目,中海油又难与两桶油抗衡,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在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上发力。”
记者注意到,中海油正在整顿旗下的煤化工业务,保留下来的是煤制天然气项目,而诸如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其他技术路径项目将被剥离。
“煤制气项目实际已成了中海油‘上岸’战略遗留下的最后遗产。”一位内蒙古当地的天然气企业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中海油收缩新能源业务与董事长王宜林偏重传统油气资源战略有关。保留煤制气业务也是其油气战略的一部分。
而在煤制气方面的布局,中海油提出“北线计划”,主要由中海油大同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鄂尔多斯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和蒙西煤制天然气管道三个部分组成。据上述内蒙古天然气企业负责人透露,煤化工项目投资惊人。一个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投资约是250亿~300亿元。准格尔三个项目组合需要 800亿元左右,配套蒙西输气管道投资200亿元以上,加起来约1000亿元。
不过,在低煤价和未来天燃气市场看好的驱使下,国内的煤化工项目依然热度不减。记者大致梳理,目前全国在建或未批先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赫然达万亿之巨,仅陕西一省现有在建的9大新型煤化工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000亿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前几年煤制气产业出现投资过热苗头。企业应客观地看到,煤制气产业目前仍然面临环保压力大、项目经济性受煤炭价格影响大、缺乏配套管网设施、关键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等瓶颈。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个煤化工项目如果正常投产、运营,市场形势不错的话,一般七到八年可能能收回成本,但现在油价气价都很低,煤化工形势低迷,这个投资周期将被拉长。多位分析师表示,不断缩减资本支出的中海油,面对煤制气项目巨大的投资体量,将承受不小的压力。
2016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低位徘徊,煤化工项目正在遭遇生死考验。“一般说60美元~70美元是煤化工的盈亏平衡点,目前油价在40美元~50美元间徘徊,未来两年,将有一大批煤化工企业面临淘汰,剩下的煤化工企业也面临亏损风险。”分析师薛静告诉记者。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