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以来,石油门徒们的世界异常热闹。
17日,在几经延期后,16个产油国,代表了全球近一半产油能力的国家参加的多哈石油冻产会议,终于也算正式举行了。虽然,此前外界对该次会议并没寄予太高的期望,然而冻产谈判最终以一种颇为闹剧的方式草草结束,仍然让外界始料未及。谈判中,沙特、卡塔尔以及阿联酋一致要求,除非伊朗在冻产协议中签字,要不然它们拒绝任何冻产协定。而早在冻产谈判召开前,伊朗就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加入冻产,也因此没有出现在17日的冻产谈判上。石油门徒们17日的冻产谈判“流产”之快,甚至连达成一个“空洞”协定的耐心也没有。
不过,这只是石油世界该周上演的第一轮“剧幕”。几乎就在多哈谈判开始的同时,约7000名科威特石油工人在距离科威特城35公里之外的艾哈迈迪(Al-Ahmadi)举行了大罢工,要求科威特政府取消正在酝酿出台的薪酬改革中对石油行业薪酬以及福利的削减内容。此轮罢工让科威特最大的产油方科威特石油公司从此前日均300万桶的产油量,瞬间减产至每天110万桶。
本来受17日多哈谈判失败消息的打击,18日伦敦Brent和美国WTI价格双双下挫,其中Brent原油价格震荡了近7个百分点。然而,科威特石油工人罢工带来的科威特短暂减产的消息,又随即让市场瞬间忘记了多哈上演的闹剧,石油价格开始逐步收复部分损失,其中美国WTI上涨近3.3%.
自我救赎路漫漫
从全球油价启动一泻千里的下行模式开始,产油国们就各自走上了艰辛无比的道路。
据统计,17日坐在多哈谈判桌上的16个国家中,诸如伊拉克、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有近一半的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寻求国际上的金融支持。即便是最具实力出油成本最低的沙特,目前的经济状况也颇为不堪。根据HIS数据,沙特的产油成本只在每桶3.5美元到5美元之间,理论上说,价格战中,沙特可以迎接任何的挑战。然而,沙特日前也已被曝出正在首次对外寻求约10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国内则更是走在了紧缩财政的路上。不用看沙特国内的财政赤字,这些事实就足以佐证因油价下跌,沙特这个最大的产油国眼下急于应付的经济困境。
而石油产出的另一巨擘俄罗斯,受国际制裁、石油价格暴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更是艰辛异常。早在今年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曾预测,俄罗斯今年的经济还会衰退1个百分点,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将这一预期继续下调至衰退1.8个百分点。标普、穆迪等几大评级机构也一再下调诸如俄罗斯等部分石油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
虽然,多哈的谈判也象征性地为产油国们的“自我救赎”留下了一个“光明”尾巴,按卡塔尔能源部长MohammedbinSalehal-Sada的话说就是,OPEC成员国们还需要再做更多的考虑,不到两个月后的6月2日石油国家们还会聚在一起继续商讨“大计”。但届时,是否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产油国们的自我救赎,为全球的石油市场带来利好,不得而知。在科威特石油工人4月17日开始罢工的3天后,科威特政府与罢工联盟达成和解,科威特15年以来的首次石油工人罢工也旋即结束,全球油价再一次应声下跌。
供求仍失衡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4月12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石油市场报告,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在去年每天约180万桶的基础上,继续减少至每天约 120万桶。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中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需求减少。供给方面,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全球石油供给量在今年3月每天减少了 30万桶,其中,OPEC成员国的供给量减少了9万桶每天,至3247万桶每天。OPEC成员国供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虽然伊朗在增产,但尼日利亚、伊拉克和阿联酋却出现了减产。然而,即便如此,目前全球石油的日均供给量仍有9610万桶每天,仍然高出全球的日均需求。
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大宗商品价格前瞻和风险》的报告,就认为目前威胁油价的风险仍主要来自于不断受抑制的总需求、持续的产量增加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判,未来12个月内,WTI原油价格下跌至每桶25美元以下的可能性已从此前的13% 下跌至7%,Brent原油价格下跌至每桶25美元以下的可能性也下跌至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由于几种风险因素都在不断趋于更为平衡,接下来 WTI原油价格和Brent原油价格双双上涨至每桶60美元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加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一预测发布是在多哈冻产谈判以失败而告终之前。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