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除磷水质的要求
1、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是影响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异养性反硝化菌在呼吸时,以有机基质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即反硝化时需消耗有机物。青岛等地污水厂运行实践表明,当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大于4时,可达理想脱氮效果;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小于4时,脱氮效果不好。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过小时,需外加碳源才能达到理想的脱氮效果。外加碳源可采用甲醇,它被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任何难以分解的中间产物。由于城市污水水量大,外加甲醇的费用较大,有些污水厂将淀粉厂、制糖厂、酿造厂等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外加碳源,取得了良好效果。当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为4或略小于4时,可不设初次沉淀池或缩短污水在初次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以增大进生物反应池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氮的比值。
2、生物除磷由吸磷和放磷两个过程组成,积磷菌在厌氧放磷时,伴随着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菌体内储存。若放磷时无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菌体内储存,则积磷菌在进入好氧环境中并不吸磷,此类放磷为无效放磷。生物脱氮和除磷都需有机碳,在有机碳不足,尤其是溶解性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机碳不足时,反硝化菌与积磷菌争夺碳源,会竞争性地抑制放磷。
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比值过低,积磷菌在厌氧池放磷时释放的能量不能很好地被用来吸收和贮藏溶解性有机物,影响该类细菌在好氧池的吸磷,从而使出水磷浓度升高。广州地区的一些污水厂,在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为17及以上时,取得了良好的除磷效果。
3、若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小于4,难以完全脱氮而导致系统中存在一定的硝态氮的残余量,这样即使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大于17,其生物除磷的效果也将受到影响。
4、一般地说,积磷菌、反硝化菌和硝化细菌生长的最佳pH在中性或弱碱性,当pH偏离最佳值时,反应速度逐渐下降,碱度起着缓冲作用。污水厂生产实践表明,为使好氧池的pH维持在中性附近,池中剩余总碱度宜大于70mg/L。每克氨氮氧化成硝态氮需消耗7.14g碱度,大大消耗了混合液的碱度。反硝化时,还原1g硝态氮成氮气,理论上可回收3.57g碱度,此外,去除1g五日生化需氧量可以产生0.3g碱度。出水剩余总碱度可按下式计算,剩余总碱度=进水总碱度+0.3×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量+3×反硝化脱氮量-7.14×硝化氮量,式中3为美国EPA推荐的还原1g硝态氮可回收3g碱度。当进水碱度较小,硝化消耗碱度后,好氧池剩余碱度小于70mg/L,可增加缺氧池容积,以增加回收碱度量。在要求硝化的氨氮量较多时,可布置成多段缺氧/好氧形式。在该形式下,第一个好氧池仅氧化部分氨氮,消耗部分碱度,经第二个缺氧池回收碱度后再进入第二个好氧池消耗部分碱度,这样可减少对进水碱度的需要量。
生物脱氮的经验值
生物脱氮由硝化和反硝化两个生物化学过程组成。氨氮在好氧池中通过硝化细菌作用被氧化成硝态氮,硝态氮在缺氧池中通过反硝化菌作用被还原成氮气逸出。硝化菌是化能自养菌,需在好氧环境中氧化氨氮获得生长所需能量;反硝化菌是兼性异养菌,它们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最终受体,将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由此可见,为了发生反硝化作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有硝态氮;(2)有有机碳;(3)基本无溶解氧(溶解氧会消耗有机物)。为了有硝态氮,处理系统应采用较长泥龄和较低负荷。缺氧/好氧法可满足上述要求,适于脱氮。
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
项 目 |
单位 |
参数值 |
BOD污泥负荷Ls |
kgBOD5/(kgMLSS·d) |
0.05~0.15 |
总氮负荷率 |
kgTN/(kgMLSS·d) |
≤0.05 |
污泥浓度(MLSS)X |
g/L |
2.5~4.5 |
污泥龄θC |
d |
11~23 |
污泥产率Y |
kgVSS/kgBOD5 |
0.3~0.6 |
需氧量O2 |
kgO2/kgBOD5 |
1.1~2.0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h |
9~22 |
其中缺氧段2~10h |
||
污泥回流比 R |
% |
50~100 |
混合液回流比 Ri |
% |
100~400 |
总处理效率η |
% |
90~95(BOD5) |
% |
60~85(TN) |
生物除磷的经验值
生物除磷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厌氧(无硝态氮);(2)有有机碳。厌氧/好氧法可满足上述要求,适于除磷。
1、在厌氧区(池)中先发生脱氮反应消耗硝态氮,然后积磷菌释放磷,释磷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其吸收和贮藏溶解性有机物。若厌氧区(池)停留时间小于1h,磷释放不完全,会影响磷的去除率,综合考虑除磷效率和经济性,规定厌氧区(池)停留时间为1~2h。在只除磷的厌氧/好氧系统中,由于无硝态氮和积磷菌争夺有机物,厌氧池停留时间可取下限。
2、活性污泥中积磷菌在厌氧环境中会释放出磷,在好氧环境中会吸收超过其正常生长所需的磷。通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可比普通活性污泥法从污水中去除更多的磷。由此可见,缩短泥龄,即增加排泥量可提高磷的去除率。以除磷为主要目的时,泥龄可取3.5~7.0d。
3、除磷工艺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浓缩池中浓缩时会因厌氧放出大量磷酸盐,用机械法浓缩污泥可缩短浓缩时间,减少磷酸盐析出量。
4、生物除磷工艺的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消化时会产生大量灰后滤液管道中均发现灰白色沉积物,弯管处尤甚,严重影响了正常养。污泥脱水滤液和第二级消化池上清液,磷浓度十高,如不除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法(AAO法)工艺处理污水,该厂在消化池出泥管、后浓缩池进泥管、后浓缩池上清液管道和污泥脱水磷,直接回到集水池,则磷从水中转移到泥中,再从泥中转移到水运行。这种灰白色沉积物质地坚硬,不溶于水;经盐酸浸泡,无法去除。该厂在这些管道的转弯处增加了法兰,还拟对消化池出泥白色的磷酸盐沉积物,这种沉积物极易堵塞管道。青岛某污水厂中,只是在处理系统中循环,严重影响了磷的去除效率,这类磷酸盐管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内置式管道改为外部管道,便于经常冲洗保宜采用化学法去除。除化学除磷外,磷回收技术也得到不断应用。
生物除磷的主要设计参数
项 目 |
单 位 |
参数值 |
BOD污泥负荷Ls |
kgBOD5/kgMLSS·d |
0.4~0.7 |
污泥浓度(MLSS)X |
g/L |
2.0~4.0 |
污泥龄θC |
d |
3.5~7 |
污泥产率Y |
kgVSS/kgBOD5 |
0.4~0.8 |
污泥含磷率 |
kgTP/kgVSS |
0.03~0.07 |
需氧量O2 |
kgO2/kgBOD5 |
0.7~1.1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h |
5~8h |
其中厌氧段1~2h |
||
AP:O=1:2~1:3 |
||
污泥回流比R |
% |
40~100 |
总处理效率η |
% |
80~90(BOD5) |
% |
75~85(TP) |
同时脱氮除磷的经验值
生物同时脱氮除磷,要求系统具有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厌氧/缺氧/好氧法可满足这一条件。
脱氮和除磷是相互影响的。脱氮要求较低负荷和较长泥龄,除磷却要求较高负荷和较短泥龄。脱氮要求有较多硝酸盐供反硝化,而硝酸盐不利于除磷。设计生物反应池各区(池)容积时,应根据氮、磷的排放标准等要求,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脱氮和除磷对泥龄、污泥负荷和好氧停留时间的要求是相反的。在需同时脱氮除磷时,综合考虑泥龄的影响后,可取10~20d。
AAO(又称A2O)工艺中,当脱氮效果好时,除磷效果较差。反之亦然,不能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对工艺流程进行变形改进,调整泥龄、水力停留时间等设计参数,改变进水和回流污泥等布置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生物脱氮除磷的主要设计参数
项 目 |
单 位 |
参数值 |
BOD污泥负荷Ls |
kgBOD5/kgMLSS·d |
0.1~0.2 |
污泥浓度(MLSS) X |
g/L |
2.5~4.5 |
污泥龄θC |
d |
10~20 |
污泥产率Y |
kgVSS/kgBOD5 |
0.3~0.6 |
需氧量O2 |
kgO2/kgBOD5 |
1.1~1.8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h |
10~23 |
其中厌氧1~2h |
||
缺氧2~10h |
||
污泥回流比 R |
% |
20~100 |
混合液回流比 Ri |
% |
≥200 |
总处理效率η |
% |
85~95(BOD5) |
% |
50~75(TP) |
|
% |
55~80(TN) |
文章内容来源环保工程师,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反渗透工艺废水处理过程中,大概大概会产生25%的浓水,也就是废水会被排放。如果直接排放反渗透浓水会造成水资源浪费。但是如何处理反渗透浓水,一直以来是个难题。那么反渗透浓水如何处理呢?
2023-08-21 环保新视野
纯水是指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过多层过滤,可将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去除,但同时也去除了氟、钾、钙、镁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2023-08-07 环保小蜜蜂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0-24
2024-11-15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