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字母:平衡型(B)或非平衡型(U)。
第二位字母:单端面(S);无压的双重密封(即第七版中称“串联密封”)(T);或有压的双重密封(即第七版中称“双端面密封”)(D)。
第三位字母:密封板(即密封压盖)型式(P=普通式,不带节流衬套;T=节流衬套式,设有急冷、泄露液接孔和(或)排液接孔;A=辅助密封装置,型式需加以规定)。
第四位字母:垫(密封环)材料(见表1)。
第五位字母:端面材料(见表2)。
举例来说,一种编码为BSTFM的密封,就是一种平衡型的、单端面的、装有带节流衬套的密封板的机械密封,静密封环垫材料为氟橡胶(FKM),动密封环与轴套之间的垫为氟橡胶(FKM),动、静环端面副材料为碳对2型碳化钨。对上列材料以外的密封材料应当编码为X,并在数据表上明确规定之。
表1 机械密封分类编码的第四位字母
第四位字母 |
静密封环垫 |
动密封环与轴套之间的垫 |
E |
氟橡胶 |
聚四氟乙烯 |
F |
氟橡胶 |
氟橡胶 |
G |
聚四氟乙烯 |
聚四氟乙烯 |
H |
丁晴橡胶 |
丁晴橡胶 |
I |
高氟橡胶(FFKM) |
高氟橡胶(FFKM) |
R |
石墨薄片 |
石墨薄片 |
X |
按规定 |
按规定 |
Z |
蜗形缠绕垫 |
石墨薄片 |
表2 机械密封分类编码的第五位字母
第五位字母 |
密封环端面副材料 |
|
环1 |
环2 |
|
L |
碳 |
碳化钨-1 |
M |
碳 |
碳化钨-2 |
N |
碳 |
碳化硅 |
O |
碳化钨-2 |
碳化硅 |
P |
碳化硅 |
碳化硅 |
X |
按规定 |
按规定 |
表3 机械密封垫和波纹管的温度极限
密封垫材料 |
环境温度或泵送温度 |
|||
最低 |
最高 |
|||
℃ |
○F |
℃ |
○F |
|
1. 聚四氟乙烯 |
-75 |
-100 |
200 |
400 |
2. 丁晴橡胶 |
-40 |
-40 |
120 |
250 |
3. 氯丁橡胶 |
-20 |
0 |
90 |
200 |
4. 氟橡胶 |
-20 |
0 |
200 |
400 |
5.金属波纹管a |
||||
6.高氟橡胶 |
-12 |
10 |
260 |
500 |
7. 石墨薄片 |
-240 |
-400 |
400b |
750b |
8.玻璃纤维填充的聚四氟乙烯 |
-212 |
-350 |
230 |
450 |
9.云母/石墨 |
-240 |
-400 |
700 |
1300 |
10.乙烯 丙烯 |
-57 |
-70 |
180 |
350 |
注:a:其最低和最高的环境温度或泵送温度请询问制造厂。
b:对于非氧化性大气,最高温度是870℃(1600○F);询问制造厂。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F)的计算公式:
摄氏温度(℃)=(华氏温度-32)×5/9。
华氏温度(○F)=摄氏温度×9/5-32
机械密封的注解:
除非另有规定,采用多弹簧密封的弹簧材料必须采用Hastelloy C(哈氏C)。单弹簧密封的弹簧材料必须采用奥氏体不锈钢(AISI标准型316或同等材料)。其它金属零件也必须采用奥氏体不锈钢(AISI标准型316或同等材料)或适合于使用条件下的其它耐腐蚀材料,但对金属波纹管除外,如果采用金属波纹管,其材料必须由密封制造厂根据使用条件推荐。金属波纹管的腐蚀速率应低于每年50μm(2mils,密耳)。
除非另有规定,密封板(即密封压盖)与密封室之间的密封应当采用氟橡胶的O形圈,其使用温度低于150℃。如果温度超过150℃以上或如果有规定,必须采用石墨填充的奥氏体不锈钢蜗形缠绕垫。此蜗形垫必须能够承受泵送液体的全温(即未采取冷却降温的)。
金属密封环不应当采取喷镀覆盖层来代替一体化的密封端面。
如果泵送温度超过175℃时,泵制造厂和密封制造厂应当共同磋商对密封端面采取冷却冲洗液或对一头不通的密封室采用不断保持流通的冷却水室。
机械密封垫(密封垫)的温度极限应按表3的规定。
本文来源于综合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精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学品的生产中,而精馏塔在化工厂也是较为常见的装置之一。任何一个精馏塔的操作,都应把塔压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以相应地调节其它参数。
2022-08-07 本网编辑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