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六建风采”公众号,作者:李晓文,杨成凯,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3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Ⅰ由300万吨/年连续重整单元和3175公斤/小时催化剂连续再生单元组成,采用霍尼韦尔UOP超低压连续重整工艺技术及R-334 催化剂,以上游石脑油加氢装置提供的精制石脑油、柴油加氢装置重石脑油及加氢裂化装置来的重石脑油为原料,采用连续重整工艺技术,生产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同时副产含氢气体、液化气和戊烷等。
该装置于2020年6月18日开工建设,从破土动工到一次开车成功,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节点都包含了不同的艰辛:百米烟囱提前13天封顶;反再框架32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美收官;5台总重量10000多吨加热炉模块化安装就位;对流段模块“18天24吊”;月施工进度多次超过10%;科技提质、创新增效,管道自动焊预制深度突破40%,工作效率提升四倍,有力保证了施工重点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022年7月30日,五联合装置举行了中交仪式。仪式上,广东石化公司、兰州工程质量监督站、吉林梦溪监理公司在大会上对我项目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组织人员、机具,全面围绕装置中交日期展开大干,最终实现高标准中交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要求从安装生产阶段逐步向保运阶段转变,配合好车间工作,确保开车一次成功。
项目领导也多次强调:“各开工装置要蹄疾步稳,务必保证安全开工,科学统筹、精密部署、防患未然,把问题想得全面一点,工作做得深入一点,多为开工着想,让所有困难在我们的团队力量面前迎刃而解。”
装置中交转付生产以来,项目部就立即组织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和操作骨干工作重心前移装置现场,严格管线吹扫、气密和机组试运,对剩余尾项逐个进行消号,由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对施工人员和完成时间都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强调计划的严肃性,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尾项,为装置的全面试运行扫清障碍。项目部还组织人员成立了保运小组,从施工管理、现场协调、专业技术到施工人员都进行了详细明确的分工,针对保运期间同安装阶段特点的不同,所有参与保运人员都重新进行了技术和安全交底,并将保运人员通讯录上报车间,保证保运人员24小时在现场随叫随到。
另外,项目部秉承“对业主负责、为业主创造价值”的理念,积极主动与车间进行沟通,掌握车间对保运工作的要求,竭尽全力做好配合服务工作,端正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对车间提出的问题当天及时解决,依次且顺利完成了整个装置的压缩机油运、塔内件安装质量检查和验收、三查四定、仪表调试、压缩机单机试运、吸附剂装填、加热炉540℃热态考核等工作。
最令项目开工团队难忘的是进入12月以来,重整装置进入开工倒计时,全体人员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技术人员白天工作,夜晚留下值班;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放开初期,面临身边感冒发烧人员数量骤增,开工团队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项目部分人员顶住压力、坚持到岗,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始终冲在开工第一线。重整装置的一次开车成功,承载着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这是他们团结拼搏的硕果,也是他们担当奉献的写照。
使命在肩,时不我待!3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Ⅰ的投料成功标志着五联合装置向全面开工投产又迈进了一大步,接下来,项目部将再接再励、一鼓作气配合业主完成氢气回收装置和再生单元的开工运行,以及3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Ⅱ的试车任务,努力以“精心、细致、优质、服务”的工作硬作风为公司在广东石化再创信誉口碑。
文章内容来源:六建风采公众号,图片来源:六建风采,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2年11月25日,广东石化项目化工中间罐区压力球罐罐组一顺利引入液化乙烯,为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开车提供物料保证。
2022-12-01 广东石化
2022年10月26日10时26分,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装置Ⅱ成功引入原油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投料开工试生产阶段。
2022-10-31 广东石化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